近日,看到一位教师在总结中写到:“从早到晚马不停蹄的忙忙碌碌,已让我没有了生活的激情,更失去了去思考的机会。”这话不禁让我这个同行若有所思:假如教师缺失了思考,缺少了思想,对他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记得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从这句话中也可读出思想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而对于每一位以教书育人为职业,作为学生成长“领路人”的教师来说,是否有思想以及思想是否丰富便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忙忙碌碌的教育生活中,教师的思想从哪里来?
从工作实践中来。教师的思想,很大的一部分来源于“日日新”的教育实践中。如当代教育家李镇西先生正是在几十年同一届届学生的朝夕相处中,甚至是在担任学校领导也不脱离课堂的辛勤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民主、爱心等教育思想;而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教师和教育者期间,用从未脱离课堂和学生的32年教育人生,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和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用自己博大而丰富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无数教师的成长。可以说,即使是作为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因为教育生活本身所独有的丰富与变化,所以能给每一位教育人以思考的机会。譬如,成长中可塑性很大的学生变化,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收获,对自身成长的感悟,甚至是同后进生的过招过程等,无不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从生活感悟中来。余光中说“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唯独文化是闲出来的。”这里的“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思想的沉淀和思考。就如王羲之写《兰亭序》,苏东坡书《寒食帖》,正是因为率性而随意,所以才有了即使其本人也难以复制的、流传千古的价值。作为一名“凡夫俗子”,尤其是作为一名躬耕于教育园地的教师,你或许在闭目养神中,或许在散步闲逛中,或许在侍花弄草中,一些有所感悟的思想火花便会在不经意间蹦出。而需要我们做的,便是及时把这些“火花”记录下来,别让它悄悄“溜走”。
从读书中来。勤于读书有着丰富人心灵和精神的作用,这方面自然已无需赘言。作为教育者也要看到,读书不光能给人以愉悦和享受,同样能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而在记录思想的多种方式中,譬如读书做批注便是人们常用的方式,而这些只言片语或大幅段落的文字,其实就是读后的自我感受,亦即思想。读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书籍可以有批注,甚至读后感;而作为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裴斯泰洛齐、卢梭等教育大师的经典著作,会更易于生发专业意义上的启迪乃至于醍醐灌顶的感悟。而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能易于汲取他人的观点,也会容易在同亲身实践的结合中畅通新的思维之路。
从与同事交谈或领导讲话中来。工作中,总会避免不了和同事进行业务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及探讨,也会有听领导讲话的机会。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别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进入听者的头脑中,其中在“见仁见智”意义上,又不免会有些话给我们以启迪,进而激发我们的思维并给以启迪。英国作家萧伯纳有一句名言:“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其中的道理说得其实是再明白不过了。
从网络信息中来。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网络传播作为时下最便捷而快速的传播媒介,尽管有着很多不足,但也应该正视它的存在与价值。重要的是,读者要有一双明辨的眼睛,要善于对各类信息进行选择。在海量信息的环境中,即使是有用的片断化的阅读,也会给人以不断的思考,因而需要利用好这个来源,既尽量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也要留意有价值的新信息,从而不断触发自己的新思想、新论点。
教师有自己的思想,便意味着教师有了工作中更为主动的“引领”。无处不在的能启迪思维火花、丰富思想库存的渠道和机会,不是值得每一位教育人去紧紧抓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