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中小学为全面考核评价教师的工作,启动了学生评价教师环节。学校教导处将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发放给学生,要求参与学生像做选择题那样从优、良、中、差等选项中进行选择,或者给相应的工作项目量化打分。
学生评教是中小学评价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一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学校管理者知晓学生的基本需求,了解教师教学的具体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管理。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评教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在担任校长期间,也曾将学生评教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评价结果统计处理后,记入教师年度考核。但在每年考核名次公布后,几乎都有部分教师对“学生评教”一项的得分不服气。那些得分较高的要么是班主任,要么是那些平时对学生管理不严格、教学成绩几乎排在后面的教师。这就使部分工作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没能得到公正认可而失去心理平衡,从而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按常理说,谁工作认真、成绩优秀,谁就应该得到学生较高的评价,为什么评价情况却相反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在评教前,学校没有向学生讲清楚评教的意义,学生仅仅凭直觉给任课教师随意打分。这样一来,那些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教师往往得不到高分。二是评教时间安排不合理。每学期都安排在期末考试前,有些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掌握了这一规律,提前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学生只能按照班主任老师的意志行事,将所有任课教师全部评价为“优”或者“满意”。这种虚假的学生评教看上去数据很客观,其实没有任何参考价值,非但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反而会影响教师的情绪,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有心理学家说过:“别人对你的感受,并不完全依赖于你付出了多少,而更大程度在于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付出。”同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对教师的感受并不完全依赖于教师付出了多少,更大程度在于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付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同的付出方式,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不同评价。
有鉴于此,为达到学生评教的预期目的,促进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在担任校长期间,我对这一评教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
首先,将期末评教改为平时评教。学校教导处事先不打招呼,不规定具体时间,每月按年级发放一次“学生评教表”,安排专人引导学生到指定地点填写。评教前给学生讲清楚评教的意义,让学生本着对任课教师负责的态度,认真填写每一张评价表。
其次,正确运用评教结果。结果不再纳入教师考核,而是每月举行一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评选活动。每月一次的评教结束后,由学校教导处负责统计,按照得分高低,全校评选出十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学校橱窗里宣传他们的事迹。评教得分较低的教师,由年级主任汇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后,私下与任课教师交流,督促他们改进日常教学工作。
评教的目的是为激励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借此整治教师,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实施新的评教制度后,对于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学校每月会进行一次反馈,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且每月一次的“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为老师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较好发挥了正向激励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评教结果不再纳入教师考核,教师心理轻松,学生没有思想压力,班主任也不用提前给学生做工作了。这些都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及时发现教师工作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保证评教结果的客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