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认为,“我们不缺少改革创新的想法,不缺少对学生的关心,但缺点改革的勇气,把想法变成现实需要勇气”。
改革具有风险性,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改革是否有成效,能否取得成功,需要时间证明和实践检验。更为关键的是,改革具有复杂性,改革结果的评价具有多元性,对同一项改革可能会出现褒贬不一的评价。
从这个意义上看,改革的确需要勇气。不过,在笔者看来,学校教育改革看似缺乏勇气,实则是缺乏底气,即缺乏成功的信心。一则担心教师不认同,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二则担心领导不赞同,直接否决。对于校长来说,他们十分清楚,得不到教师的认同,改革就缺乏活力;得不到上级领导的赞同,改革就缺乏生命力。
常言道:“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而学校教育改革却难在起点,启动改革,既需要勇气,更需要谋略。只有用勇气和谋略打通“任督二脉”,学校教育改革的大船才能启航,朝着既定的目标驶进。
征服教师,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是需要打通的“任督二脉”之一“脉”。学校教育改革不是校长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广大师生的合唱合奏。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如果教师对学校的改革构想缺乏认同感,改革的热情就不高,参与率低,改革的推进将如“逆水行舟”。把改革的蓝图变为广大教师的需求,是启动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征服教师,是学校启动改革需要打通的“任督二脉”的“第一脉”。
一方面,可以用美好的愿景征服教师。教师们在意结果,他们担心学校的改革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最终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改革成为瞎折腾。因此,学校可以向教师们勾画改革的蓝图,阐释改革的愿景,打消教师们的顾虑,使广大教师对改革的可行性产生认同感。
另一方面,用改革的成果征服教师。改革可以分步实施,分层推进,尝试在部分班级或学科进行试点,并及时总结经验,展示成果,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征服其他教师。
说服领导,得到主管部门的赞同,是需要打通的“任督二脉”之二“脉”。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周期长,见效慢。在一定的时间内,学校教育改革可能只有“雷声”,见不到“雨点”。也就是说,短期内,难见成效,更难出成果。而学校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到区域内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因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一般对学校教育改革持谨慎的态度,即使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也要求稳步推进,不赞成冒进、冒险。说服领导,是学校启动改革需要打通的“任督二脉”的“第二脉”。
教育主管部门最在意的是改革过程和进程,一则他们担心改革“虎头蛇尾”,成为“半拉子工程”;二则他们担心改革“东施效颦”,成为“豆腐渣工程”。为了避免一校的改革在区域内产生负面效应,影响教育的整体形象,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对不成熟的改革构想,或不详实的改革方案,直接否定。学校说服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需要用方案说话,用事实说话,更要用严谨的作风和担当精神说话。改革的方案要详实,改革的措施要得力,改革的步骤要扎实,并且要制定预案,规避风险,及时止损,防止负面效应,杜绝把改革故事演变成改革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