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设包括物质和文化两大方面,校舍、设施等物质建设只要有钱就好办,但是精神、管理、课程、环境、活动等文化建设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学校文化是学校传承发展的基因,是一种看不见的教育生产力,更能彰显学校办学的品位和内涵。
比较众多学校的理念、精神、校风、校训等不难发现,概念混乱、关系错位、表达雷同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不能阐释学校的文化,还干扰了学校文化的建设。
首先,学校文化建设要弄清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等概念。
学校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总方向,是对学校本质、规律、价值追求等的哲学思考,是对学校具体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的集合。学校理念要回答学校是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做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客观性。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共识,是对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行为、情感、价值追求等的抽象概括、总结升华形成的思维认识,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
校风,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概括,是师生所表现出的集体性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是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的集中反映。校风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它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较大。
校训,是为了规范全体师生的行为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体现了学校对人的发展的要求,通常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承担着规训的作用。
其次,学校文化建设要理清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相互之间的关系。
学校理念是学校精神的基础,学校精神是学校理念的具体化。当学校理念内化为全体师生对学校的认知、行动和价值追求时,就形成了学校精神;学校精神一旦形成,会对学校理念的发展产生推进作用,因为学校精神会渗透到师生的认知结构,引发对学校理念的反思并付诸实践,为学校理念的补充发展提供依据。
学校精神是校风形成的内在前提,校风是学校精神的外在体现。学校精神是有可行目标的价值倾向,可以通过行动展现出来,这种具体的行动又是可以被模仿和规范的。而校风则是学校所展现的较为客观的形象,校风是检验学校精神是否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
校风与校训,一个是对师生真实状况的写照,一个是对师生理想状态的描述。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校训则是一种尚未达到的状态,体现着学校对全体师生的要求和期待。
校训是最具体化的学校理念,体现了学校理念的精髓。学校理念提供了学校发展的大方向,校训则在发展过程中对其做出时时刻刻的规训。校训作为训导、激励之言,简洁易懂,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感知学校教育的目的,促进社会认同。
再次,学校文化建设要找准学段定位、自我定位,用心表达独特个性。
相关调查发现,校风、校训同质化现象严重,四词八字的比例高达75%,勤奋、求实、创新、进取、文明、团结、严谨等词占比相当高,稍作修改就拿来使用的比例较大,完全相同的也不在少数。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关系不清,仅仅是把词语颠倒一下顺序,或者更换几个近似词语而已。
学校的个性指一所学校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内涵,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精神积淀。校风、校训用语雷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从根本上反映了学校主体意识和思想力的弱化。办教育,思想不能缺席,应当成为共识。
各学段有各自的教育使命和责任: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青年养德。各学校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办学历史、管理特点、愿景理想,用心办学者一定能发现独特的个性优势,也一定能在汉字的宝藏里找到称心如意的表达。
弄清概念、理清关系、找准定位,才能避免表达上的雷同,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等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