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学生集体下跪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22日晚间,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团委对此回应称,该校有一个专业部正在探索编排传统礼仪操,初衷是为了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特色。(3月23日大众网)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集中表达,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都需要继承和弘扬,其中也有糟粕,也有过时和消极的文化存在。因此,文化传承不是全盘吸纳,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剔除糟粕,汲取精华。
“跪拜”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国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跪拜礼的形成,最早与人的起居方式有关。在古代,没有凳子、椅子和桌子,只有很矮的“几”。人们都是在地上放一个席子,席地而坐,或双腿放在前面盘腿而坐,或臀部坐在自己的双脚后跟上跪坐。跪坐时,双手一般放在膝盖上。这种坐姿,给对方行礼,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双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由此可见,跪拜礼在当时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礼节,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别。
后来,封建统治者渐渐将等级、尊卑植入其中,使其成为权利、地位的象征,从而为统治立威:给人下跪就意味着屈服,甚至屈辱。在民间,跪拜也泛化,有了尊重和感恩之意,但不过是统治者意志在民间的“善意化”,其背后仍弥散着等级、尊卑的魂影。因此,早在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初建之时,跪拜就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体现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鞠躬、作揖、握手、行注目礼等形式的现代文明礼节。即便对长辈、恩人,也不再跪拜。
近年来,不少学校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又把“下跪”拉了出来,搞什么“千人跪拜”的壮观场面,甚至编成所谓的礼仪操,让全体学生天天“跪练”。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折射出学校管理者对传统文化认知和理解的偏位,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不到位,“错把鱼目当珍珠”,误把糟粕当精华。
“让学生集体下跪”事件并非个例,几乎每年都有学校搞出这样的活动,每次出现都会有大量的负面评论。对此,不少学校管理者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时不时还要来一场规模更大、盛况更空前的“万人跪拜”活动。此次该学校将下跪编成礼仪操,让学生天天“跪练”,并自诩为“学校特色”,大有“跪不惊人誓不休”之势……
跪拜文化,是精华,还是糟粕,无需再辩论。学校管理者时不时将其拉出来为弘扬传统文化“代言”,使“让学生集体下跪”成为“打不死的小强”,不过是在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而已。这种做法会对青少年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造成误导,会使他们辨不清良莠,更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相关部门对于类似活动,应当及时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