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综观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三件事:做人、做事、做学问,而做人无疑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都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在传递出“育人当以德为本”的理念的同时,更强调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小学德育目标重复模糊、德育实施机械单一、德育评价缺乏实效等问题突出,导致德育针对性不强和实效性不大,影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因此,要落实“育人当以德为本”的理念,破解中小学德育针对性不强和实效性不大的问题,必须以课程为统领,积极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不同学段的纵向衔接和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融通,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具体说来,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要突出抓好四类课程的一体化推进。
一是实践课程推进。实践课程是指学校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及班团队活动等,这是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主抓手,是实践育人的主渠道。生活是道德的源泉和目的。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传统空洞的道德说教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生成智慧。因此,实践课程的推进要本着把目标转化为主题,把主题转化为任务,把任务转化为活动,把活动转化为体验,把体验转化为素质这一思路,扎实实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实践育人。
二是学科课程推进。核心素养时代,从知识本位的学科教学转向核心素养本位的学科育人成为必然。以学科课程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就要摒弃知识本位的陈旧观念,把学科育人作为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抓住学科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和学生道德认知的矛盾冲突点和思维障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全过程,变学科渗透为学科内生,变道德灌输为动态生成,变共性培养为个性激活,实现学科育人。
三是文化课程推进。“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学校文化具有“春风化雨、育人无声”的功效,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以文化课程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要注重发挥理念文化引领、制度文化保障、环境文化熏陶的作用,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积淀形成影响其终生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尤其要发挥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指导,紧扣时代要求,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生命成长,实现文化育人。
四是评价课程推进。学生的道德品行,考试是考不出来的,必须依赖学生的主体实践来评价。以评价课程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要坚持发展为本,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素养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与评价指向发展性相统一。在评价主体上,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队伍,发挥好家校共育的作用;在评价内容上,要突出综合素质评价和个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成长;在评价方式上,要坚持以学生自评为主,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统一,激励学生主动发展,实现评价育人。
总之,落实“育人当以德为本”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坚持实践课程、学科课程、文化课程和评价课程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