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两类学校”的发展滞后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解决措施:一是统筹布局规划;二是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强化师资建设;四是强化经费保障;五是提高办学水平。(5月2日新华网)
《意见》的出台,为乡村教育的快速发展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在五大措施中,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经费保障属于硬件方面的投入,只要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实现目标没有太大难度,难在强化师资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这两个软件建设方面。尤其是提高办学水平,应当是解决“两类学校”发展问题的关键。
如何提高办学水平?《意见》站在促进“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高度,提出如下要求:“加强两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配齐配强乡村教师,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运用‘互联网+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我认为,其中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配齐配强乡村教师,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素质。乡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是制约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没有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提高办学水平就是一句空话。《意见》提出“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有望解决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性缺编的难题。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改革教师培养机制等方面的意见,也将吸引一批优秀教师从事乡村教育事业。
二是强化中心学校统筹,发挥其辐射、指导作用。《意见》要求:“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将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这一政策的实施,必将打破乡镇中心学校一家独大的局面,有利于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学校的龙头带动作用,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三是深化育人模式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乡镇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因而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突显办学特色。《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优势,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突出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小规模学校要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探索育人新模式。
四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促进“两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重视力度不够等问题,互联网、信息技术几乎成了乡村学校的奢侈品。《意见》要求:“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硬件建设,充分利用卫星、光纤、移动互联网等,加快实现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
有了互联网,乡村学校就可以引进或开发慕课、微课等,共享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乡村学校教师就可以与优质学校教师在网上交流、研讨,从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新平台;乡村学校也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科学分析和监测教育教学情况,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开齐开全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提升了,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