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张玉滚,让很多人潸然泪下。作为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我在为这个最美教师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为张玉滚的坚守所折射出的乡村教学点的不堪状况而忧心忡忡。
乡村教学点作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末梢,其境况比乡村小规模学校更为不堪。我们很难说,教学点不是乡村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扣分点”,不是教育公平最大的“痛点”。
履职专职督学,情怀、责任使然,笔者对乡村教学点有较多的观察与思考。我注意到,由于乡村行政村整合等历史原因,这些教学点一般都是距离较近的乡村学校的“伸腿班”,两者之间有“母子”关系。由于重视程度、撤留纠结、效益取向、管理精力等因素的制约,教学点常常不能按照“不足100人按照100人”的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拨付标准分享“母爱”。学生少、教师老、教室破,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老旧,师资不能覆盖所有学科,勉强维持尚且吃力。更让人担忧的是,支持教学点的教师成长发展机制缺失,教学点发展前景渺茫。
“只要孩子在,学校就在。”从教育公平的意义上说,乡村教学点只能也必须成为乡村乃至中国教育的亮点。要想乡村教学点由“痛点”变“亮点”,各方要尽快摆脱撤留纠结,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学点的支持力度,在促进教学点发展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上做足功课,为教学点生存发展铺好路架好桥。
首先,提高各界对农村教学点的关注度。市长、董事长们关注教学点,对全社会有示范效应,能够提高全民对教学点的关注度。关注度决定温度,能影响各界人士的心动和行动,决定着乡村教学点的未来发展。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要真正树立教育公平思想,重视乡村教学点的发展;市长、县(区)长、局长要把关注的目光从城市优质学校、乡镇中心小学转移、聚焦到乡村教学点;全社会要像张玉滚、古天乐、马云一样,满怀乡村教育情怀,投身到乡村教育事业当中。
其次,优化教学点的资源配置。要增强“打持久战”意识,克服撤留及办学效益纠结等发展阻力,优化教学点的资源配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点虽然是“点”,对学生来说,却是教育的全部,资源配置一样都不能少。因此,要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把包括教学用房、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师资等在内的教育资源配置到位。要用好“不足100人按100人”拨付的义务教育学校保障经费,不截留、不挪用。同时,教师编制向乡村教学点倾斜,引进招聘新任教师优先考虑乡村教学点的师资需求。
再次,恢复中心校平行管理村小、教学点的管理模式。教学点应具备完整乡村小学的学校教育属性和特征,恢复教学点的小学编制,实行中心校平行管理“母子”校,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要求。平行管理,可以强化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中心校对教学点的关注和支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也能减少管理层级,消除“远房侄子”效应,用足用好政府拨付的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同时,以发展取向取代维持取向,“学校感”增强,也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赢得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最后,构建积极的教师成长发展机制。如上文所述,摆脱撤留纠结,谋求发展是新时代教学点的价值取向,而教师发展是教学点发展的动力基础。在提高教师生活待遇的同时,应着力构建教学点教师成长发展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中心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研修等活动,要更多地惠及教学点教师。中心校要根据教学点教师少、班级少、学生少的特点,建立中心校下、教学点上3到5所相邻学校(教学点)组成的小区域教师成长发展群组,满足教学点教师的成长发展需求。
摆脱撤留纠结,着力解决好影响教学点发展的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教师发展等问题,教学点由“痛点”变“亮点”不是梦,期待张玉滚老师下次能以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优质发展再次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