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汉服热”不等于“汉服秀”

近日,知名主持人周立波在某节目中调侃一群身着汉服表演的年轻人,称是“哪个洗浴中心的”而遭到批评,认为其不尊重汉服。作词人方文山也在微博指责周立波“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清华大学教授、学者肖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周立波此举可能是娱乐调侃、为节目造势;认为“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7月1日中国新闻网)

如果不是知名主持人周立波对汉服表演年轻人的非议,恐怕不可能引起这么大的舆论波澜,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佐证着“汉服热”的“虚”与“秀”,但在笔者看来,认为“‘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也过于武断,容易滑向否定汉服文化的陷阱,不仅不利于挖掘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而且可能走向虚无。

服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春秋左传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汉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这是理论界的共识,也是普通百姓的切身体验和心理共振。在一定意义上,汉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服饰,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寄托。正因如此,从2002年开始,汉服开始走近普通百姓,并在舆论支持下越来越得到认同和肯定。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符,如过于形式化、商业味道浓、策划痕迹强等,但作为独特的文化形式,汉服在事实上发挥着唤醒民族认同感,夯实精神和文化信仰的作用。

我们不能因商业化而否定“汉服热”,而应该从引导的立场出发,客观审慎地张扬汉服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价值,使其逐步与社会发展和民众需要契合,重构和再造汉服的精神内核,在避免空洞化和表面化的同时,真正起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要义。

服饰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钟敬文先生在其著作《民俗学概论》指出,“服装在中国社会里不仅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其中蕴含着很多的象征 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汉服热”中存在商业化和表层化的东西,在当下社会大环境中似乎无法避免,功利化的目的似乎也是一种必然,但要认识到,这种现象恰恰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来纠偏,需要我们用正确的、能被更多数人接受的方式来宣扬汉服文化,而非一闻到商业味就大加讨伐。否定是容易的,但否定要立足于本原目的,不能为了否定而否定。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汉服不是一件衣服而是文明的缩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文化强大压力面前,因商业味而片面否定“汉服热”并不明智,很可能会南辕北辙。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曾提出,汉服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人为善、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建议“可以自行设定代表中国民族特色的汉服系列中国式学位服”,并逐步推动在重大场合穿着汉服。也有学者认为,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辨异。因此,如何创造条件克服“汉服热”的商业化和表层化最为重要,既要适应现代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消除个体对汉服在文化时差上的历史、心理隔阂,又要打造符合现代社会心理和时代审美的汉服,增进民众对汉服的自然亲近感,消除陌生感。

汉服热”是当代中国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服装、民族、历史、信仰、礼仪等许多方面。站在传统文化弘扬的角度,社会应宽容和支持“汉服热”中暂时的商业味和功利目的,因为“汉服热”本身就是民众朴素心愿的反映,折射出民众对回归传统文化的向往,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汉服热”不等于“汉服秀”  等于  等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