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的教育评论写作进入了困顿期:自己感觉写作套路老旧,写作题材局限,文字表达没有进步,因此产生了江郎才尽的挫败感。一篇文章无非主题、素材、技巧、语言四个要素,写不下去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经过几天的封笔思过,我找到了答案:我在写教育评论的过程中“取”“与”失衡,支撑写作的素材、技法、背景知识等资源供给已经严重不足。写教育评论同样需要休养生息,不然,我的教育评论田地将会歉收甚至失收。
那么,教育评论写作如何休养生息呢?实践证明:“行万里路”固然重要,但不太现实,通过“读万卷书”也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读书是教育评论写作最好的休养生息。
首先,读书可以增加见识,开阔视野,涵养思想,让我们永葆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优秀的教育评论写作者,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要具备这些素养,写作者需要借力而行,读书就是一种借力的好方式。通过读书,借大师之力,站在“高人”的肩膀上,我们能够看得更远,不断超越。因此,写教育评论,宜边读边写,努力加固教育人的定力,不断为写作池补充“源头活水”。
其次,读书可以拓宽评论对象范围,触发评论由头和写作灵感。书本中的内容本身就可以成为我们的评论对象。读书还可以增强评论者的敏锐性,从而拓宽评论对象范围。我刚开始写教育评论时,仅仅对教育督导类的内容有自信,后来通过读书,向评友们学习,开始在教育的其他领域试水,并写出来一些自己满意也得到编辑老师肯定的锐评。
“由头是放在新闻评论开头,用于挑开话题、引出议论的材料。”有了好的由头,评论就成功了一半。评论的由头从哪里来呢?可能来源于教育事件,也可能来自书籍,还可能因读书而诱发出评论由头。比如,阅读魏忠的《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诱发了我对农村老教师信息技术低端化的评论由头,写出了《农村校老教师也能娴熟运用“互联网+”教学》的教育评论。
写教育评论有时会遇到灵感匮乏的困境:精妙题目、合理结构、精彩语句等“千呼万唤不出来”。灵感源于自醒自发和外界刺激。读书就是激发灵感的外界刺激方式之一。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使我对学校如何建设教师幸福工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我的写作灵感。结合近20年的学校管理经验,我写出了《把教师幸福工程建成优质工程,须动真情、说真话、敢碰硬、干实事》的评论,后以《教师有幸福感,教育才更有希望》在蒲公英评论网的锐评发表。
其三,读书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更多有力论据。在教育评论写作中,你提出一个观点,希望别人接受,就要进行论证,论证的关键是论据。“没有争议”(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是论据的第一要求。读书,是获取没有争议论据的重要途径。我在写教育督导类评论的时候,没有出现论据危机,与我批注式地阅读了黄威、苏君阳、涂文涛等教育督导研究权威的专著,论据源充足不无关联。
最后,读书可以化解写作技术困惑。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说:“一切好的文章本身就在说明着文章应该怎样写。”对此,我深有体会:大量的“无功利”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写教育评论的过程中,为我提供了语言运用的样本、结构文章的技巧和解决疑惑的答案,而《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时评写作十讲》(曹林)、《有说服力的写作》(英国·Peter Frederick)、《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美国·Barbara Minto)等“有功利”阅读则帮助我直接获取了大量的写作基础知识和技艺。
由于年过半百,视力限制,我一般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批注式阅读。通过读书这个最好的休养生息方式,教育评论写作已经变沉重为轻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