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进校园”不该扰乱教师原本安静的教学之心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进校园。在有些地方,各类部门甚至采取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等形式推动工作“进校园”。类似活动如果过多过滥、不加分别、缺乏统筹,反而容易给学生增添负担。

在一些地区,“进校园”“进课堂”成了时髦的词汇。部分所谓的某某项目进校园,虽然从表面上看让学校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光鲜亮丽,实际上却给学生增添了负担,更让教师处于“不干不行”又“不知怎么干”的两难境地。

笔者了解到,一些地区开展的某某项目进校园工作,存在很多桎梏,例如没有经过严格审核的教材;没有经过实践、经得起推敲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没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教师队伍。然而一些“项目推进者”为了迅速见到“进校园”项目的“丰硕成果”,就对在职教师进行一两次的所谓“项目培训”后,将其推上了讲台,使之成为“项目助推者”。

一位从事小学语数学科的教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很无奈,他表示去年学校把一个项目引进校园作为校本课程实施,要求班主任执教,但他对这门课程不知所措。一方面备课、听课、完成教学随笔等工作任务占用了他大量的休息时间,给他增添了巨大负担;另一方面,面对课堂上孩子们提出一些问题,他也常因学科所限,深感力不从心,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还有一些教师反映,为了推进某某项目进校园工作,自己不得不动员家长征订项目配套的教材、学具、教辅等,所谓的“自愿征订”变相成为尴尬的“软动员”。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一方面要完成项目进校园的推进任务,另一方面又背负着学生的好奇、家长的质疑,真是有苦说不出。

诚然,“进校园”的项目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好的项目进了校园之后,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更为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助推作用。但笔者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进校园”项目也需经过严格的审核过程和完善的评估机制,未经审核和评估的项目坚决不能随意进入校园,更不能大肆宣传和推进。对于已经“进校园”的项目,应有配套的监管机制,由专业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旦出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杜绝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进校园”的项目推进者也应该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进入校园,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困惑,用科学的态度与教师一同研讨解决问题。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更需要安静、自主、人文、宽松的氛围,切莫让那些打着“进校园”旗号的不符合客观规律的项目打扰了教师们那颗原本安静的教学之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之心  之心词条  扰乱  扰乱词条  原本  原本词条  安静  安静词条  不该  不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