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出现了多次。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无法真正做到对每个孩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带来了这样的机会,通过跟踪记录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难点、重点所在,从而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自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人工智能技术使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在“互联网+”教育思维背景下,很多孩子拥有了诸如电脑、智能手机、iPad在内的新兴电子产品。这些智能产品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给教学方法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也将对未来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教师从重复、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脱离出来,更高效地进行教学,节约社会人力资源。
其次,人工智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能打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进一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再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教学内容充满活力,也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让学习更有趣味。
最后,它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收集数据精准判断,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套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与学习量化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培优补缺,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毕竟是外在的物化条件,在面对形形色色教育对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能够通过与教师的面对面互动,在学校课堂上获得学习参与感。尤其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仍然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
当然,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该进行更新,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重新定位自身,转变课堂教学角色,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立足于教育实践,在人工智能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的结合上寻找一个平衡点,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