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发布引发了教育界热议,极大地提振了广大教师的信心。文件从宏观上全面规划了从现今到2035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的措施。
文件对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法定地位、待遇保障等普通教师普遍关切的问题给予了及时的回应。这个被称为“史上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高规格的文件”,全面开启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时代。
当前正值全面二孩新政落地和乡村老教师退休高峰的交汇期,对乡村教师的需求呈“井喷”之势,乡村教师急缺是当前乡村教育发展最大的“瓶颈”。虽然各地通过省招、特岗、县聘等补充机制努力让乡村教师“进得来”和“下得去”,通过省级特岗补贴、周转房建设、职评绿色通道、乡村教师补贴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但是,“进得来”却“留不住”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以湖北省为例,从2012年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省招政策以来,每年几万名教师通过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新机制补充到各地乡村学校,及时缓解了乡村教师不足的困境。但是,这支新补充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几年下来,辞职弃教者不少,调回原籍者亦众。究其原因,除了教师缺乏教育信仰和教育情怀、理想与现实存在落差外,交通偏远、信息封闭、人烟稀少、缺乏人际交流、工作地远离亲朋、课外和假期生活单调是普遍存在的原因。
回看近几年来补充的新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师范专业的“拉郎配”。从毕业学校上看,以三本、独立学院和高职专科居多,他们仅仅是经历了不足一个月的岗前“急训”,就匆匆忙忙走上了讲台。而这种职业的选择,大多是迫不得已的第二、第三选择,教育的情怀和信念可想而之。更重要的是,跨地域、远距离择岗就业,造成学生背井离乡。在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现实割裂面前,年轻人的情感、心理落差更大,怎能安心从教?
文件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因地制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需要”。上述意见提出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这“三定”策略,为乡村教师培养及使用确定了新方向——本土化的道路,必将成为破解乡村教师“留不住”困局的一条捷径。
乡村教师本土化更加符合乡村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现有政策框架和待遇保障水平下,本土教师更容易留在乡村。从生活上看,他们不孤单,有依靠,有寄托,情感深,与身边的亲朋好友、教育同行以及邻里乡亲之间的交流没有任何隔阂。从工作上看,为了教育好父老乡亲的孩子,他们更愿意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有了浓浓的乡土情结,才能滋养这些教师的乡村教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