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辅用书市场上,“全解式”教辅用书颇受欢迎。这种教辅用书的“神奇”之处在于“教材全解”,它不但包办了原本应由学生独立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而且连拓展延伸环节的“作品”“资料”“创意”也一应俱全。有“全解”助阵,语文课堂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不再书声琅琅,师生之间无需互动交流,自然也不再有教与学的“精彩一刻”。
在“全解式”教辅的“娇惯”下,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这种教辅用书不仅绑架、扭曲了语文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严重的是,它还容易诱导学生形成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对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极具杀伤力。因此,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恰当运用教辅用书就变得极为关键了。
把“全解式”教辅用书变为预习“参考书”。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没有预习的语文学习必然事倍功半。语文预习不是简单地读读课文了事,而是应该包括分析题目、辨别体裁、熟悉作者、扫清障碍、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等若干个内容和环节。学生在预习环节巧妙使用“全解式”教辅,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如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生字新词、段落划分等内容,不必花费时间精力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查找了。至于一些“主观题”,可以参考“标准答案”,但老师要让学生对其内化加工,变成自己的见解,以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课上不准使用“全解式”教辅用书,这样就“逼”着学生去思考问题,对“标准答案”进行自我加工。上课时也就自然不会出现照本宣科、答案撞车的现象了。
把“全解式”教辅用书变为温习“指导卷”。课后温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对课堂知识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手里一本语文课本,一本“全解式”教辅用书,怎样进行温习呢?我认为,一本“全解式”教辅用书,经过适当删减,按照知识点、能力点、记背要点、理解要点等以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符号适当标注、编写,就是一个很好的温习提要和温习内容“大全”。按照这个温习提要和内容“大全”,辅以适当的朗读背诵、作业练习,是恰当和高效的,不但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抄写等“体力活”,还能增强学生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大局观和细节意识。另外,这个提要和内容“大全”还可以作为自我检测、同学互测的指南和题库,解决学生课后温习、互测不知道该“学(测)什么”“怎么学(测)”的难题。
把“全解式”教辅用书变为复习阶段的“资料库”。有人说,好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优化复习方法,用好资料库,画好“知识树”。“知识树”既是“知识树”,也是“能力树”。画好“知识树”体现了复习内容的整体性,复习过程的针对性和复习的自主开放性。画“知识树”的过程是厘清“主干”,找到“枝叶”的过程,也是知识记背巩固,能力综合提高的过程。复习的“主干”“枝叶”从哪儿来?可以来自“全解式”教辅用书。指导学生在“全解式”教辅用书里厘清“主干”、找到“枝叶”,并作适当标注,采取“过关销号”的复习方法即可完成所有复习内容,不至于再瞻前顾后,东张西望了。可以说,在复习阶段,画“知识树”是整理信息、复习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全解式”教辅用书起到了资料库的作用。如此组织复习,学生就会在复习课中体验到“新”和“乐”。
毋庸讳言,“全解式”教辅弊大于利,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恰当运用,尽可能趋利避害。饶是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毁”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