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状元失联,需反思的不仅是“状元”

近日,“高考状元大学肄业失联9年,母亲癌症晚期盼见儿一面”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2003年,江西宜黄学生杨仁荣以县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是,杨仁荣在大学期间与父母断了联系,直到母亲病重才回家。他表示,承认自己不是天才是挺痛苦的一件事。(10月31日 中国青年报)

杨仁荣失联后,不少媒体评论称杨仁荣缺乏责任感,是个眼高手低的空想主义者。这些评论固然有理,但是,这件事除了杨仁荣有过错,学校、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就不该反思吗?

首先,中学该反思如何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现下,高中生志愿填报多数是由老师和家长包办,根本不征求学生意愿,尤其是状元的志愿。在笔者所在的区县,高考状元的志愿都是由学校、老师、家长甚至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共同研究决定,力求能进入北大、清华等“985”“211”名校,以便对外宣传。状元多数身不由已,有时甚至还把状元看管起来,以防其修改志愿。我不知道杨仁荣当年填报志愿的具体情况,但从“我不喜欢我学的飞行设计专业,我喜欢理论物理这种比较‘虚’一点的东西”的表述来看,杨仁荣对专业并不满意。即使学校和老师没有包办、强迫他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至少也说明他当时没有得到恰当的指导。如果杨仁荣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也许他的人生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高校也应该反思该如何对待学生的专业选择。我国不少高校中,学生根本没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有的学校虽然可以调整志愿,但却有严格的成绩、排名、绩点等条件限定,令人望而却步。杨仁荣曾自学量子力学,在北航荷花池旁从下午2点到晚上10点独自思考雨滴从形成到落下的整个流体力学过程。或许,他还真是块学习理论物理的“料”。如果杨仁荣在大学里能及时调整到他喜欢的专业,也许结局就是皆大欢喜。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高校允许学生在大一大二时统一学习基础课,等到大三时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选择专业,即使计划性非常强的“公费师范生”也渐渐如此,这也算是因时而化吧。

再次,家长也应该反思。杨仁荣出生在贫寒家庭,父母一直期望他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当杨仁荣以570多分的成绩夺得该县理科状元时,他自豪地对父母说:“我非常对得起你们!”父母把孩子学习当成光耀门楣的工具,孩子把成绩当成报答父母的手段,这在目前还非常流行。当杨仁荣肄业、欠下巨额贷款时,他与父母的关系迅速恶化,以至于9年没有与家庭联系。假如杨父能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绩和过失,也许杨仁荣虽然成不了状元,但也不会失联。

最后,社会也应该反思该如何对待状元。当前,社会对状元过分宣传炒作,这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态。杨仁荣说:“承认自己不是天才是一件挺痛苦的事。”当不能维持自己头顶的光环时,他选择了“失联”来逃避。

状元失联”是一个悲剧,值得深刻反思。希望各方从中吸取教训,愿类似的事件今后不再发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状元  状元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不仅  不仅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