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普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通道,同时也使学习充满了变数,甚至是负面诱导。为此,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师、“导演”和“导游”。
首先要当好精神导师。有些老师只重视分数,放弃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放弃了中下等学生,导致有些学生上课睡觉、玩游戏。有些学生课后惹是生非,而老师却置若罔闻,致使他们愈加消沉、叛逆。
中小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他们一开始就背上失败的枷锁,对其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所以,教师要争做人师,重视育人,要帮助学生穿越迷茫地带,提高抗挫能力;要蹲下身来走进他们的内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要主动倾听和回应他们的诉求。
阅读能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突围”,能使他们看到世界的广阔与丰富,看到生命多样性,更让他们感受到精神和生命成长的价值。尤其对于“双差生”,教师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读书。先从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入手,再引导他们阅读那些能提振精神和开启智慧的好书,还要动员家长共同为他们创设更好的阅读环境。
其次要当好“导演”。“互联网+教育”已经来到了每个人的身边,自主学习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教师为此要解放思想,自觉从讲台上“走下来”,变教育教学的主导者为策划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教育和课堂还给学生。作为“导演”的教师,既要戴着“显微镜”去发现和挖掘他们隐藏的潜能,又要用“放大镜”去放大他们的特长,并为他们搭设不同的“舞台”。
再次要当好“导游”。随着互联网学习工具的普及,学习越来越便利,但是网络世界充满了诱惑,电子产品甚至变成了部分学生的“精神鸦片”。在生活上,教师应当好学生精神成长的保护神,想法设法引导孩子多接受正面、积极、健康的信息。理想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师生一起的精神探险。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游”,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不同的路径。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对学有余力者,鼓励他们自主且有选择地学习;对于稍有落后的,要以“导游”的心态耐心等待,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