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家访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家庭状况、个性特长及兴趣爱好,真正实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而且容易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家访工作,特别是新生入学前,要求“班主任家访(这里特指实地家访)全覆盖,一个不能少”。这样的要求反映了家长和学生的心声,“暖心”家访也被社会所赞誉。但现实中一些学校布置家访工作简单化,仅仅对教师提出数量上的硬性要求,而对家访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困难缺少关注与关怀,抑制了教师家访的积极性,使得家访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教师家访最大的困难是出行不便。小学、初中实施就近入学,学生住址离学校近,学生集中居住在某个小区,家访还相对方便。而对于一些招生覆盖范围广的高中,学生家庭住址分散,实现全员家访的难度极大。今年暑假,一位高中的班主任就向我倾述了他家访的苦楚。他的班里有3名学生分布在不同县的乡村,没有公交车直达,每位学生的家访往返路程都在140公里以上,自己开私家车家访一位学生最少也需要半天时间。全班40多名学生他要一一登门家访,难度可想而知。而刚参加工作、特别是外地来的新教师、新班主任,对区域道路不熟悉、没有私家车,要完成全员家访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此看来,学校将全员家访的任务强制分配给教师的做法,极为不妥。一是教师面对无法完成的全员家访任务,为了应对学校的要求,只能虚报家访数量,实地家访走过场的行为也无法避免,家访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二是教师开私家车完成学校安排的家访工作,如果出了交通事故,学校与教师双方责任难以划分。同时,异地长途家访,教师也存在人身安全隐患。另外,一些学校强调廉洁家访,对教师家访中的合理交通费、差旅费支出不予报销,无疑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也让教师无法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家访不能只让学生“暖心”而令教师“寒心”。学校需要对家访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补助家访正常支出。如对于某个县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所有相关教师集中在某一时段去家访,由学校统一安排交通和食宿。到偏远乡村家访的,应派多名教师结伴而行。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报销教师在家访期间的差旅费和出差补贴,假期家访还应给予加班补贴。家访不仅是班主任的事情,其他任课教师也应参与家访,学校应将家访任务分散到班级所有任课教师,减轻班主任家访的压力。
毋庸置疑,家访对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关注、关怀教师在家访中的切实感受,为教师解决家访中的实际困难。反之,若学校对教师只有简单粗暴的强制要求,罔顾教师的实际困难与心理感受,那么,不仅无法保证家访实效,更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