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学校,尤其是广大中小学,不得不面临一个日益棘手的问题:到底该不该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很多欧美国家已采取措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都针对中小学生校园使用手机发布了不同程度的禁令;法国也于近日通过了关于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将在今年9月开学时生效。
这也就是说,“中小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已是全球通病,正引起各国的极大关注。可对于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一禁了之”是否是最明智的选择?
诚然,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甚至进课堂,会极大地“瓜分”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可能通过智能手机传播的不良信息会侵蚀他们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心智;手机游戏更是耗费了不少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一旦沉溺于其,不但会影响学业,视力下降,更会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确实应该闻“机”色变。
但凡事皆有两面性。手机也有着积极的一面。每当看到孩子们排着长队在校讯通电话前焦急等待的时候,在校园内突发紧急情况却无法及时求助的时候,看到感动瞬间却无法拍照留念的时候……不禁又让人感觉,学生持有手机,也并非有弊无利。
另外,从更广大的角度来看,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拓展,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作为现代化的学校,如果忽略这一现实,试图将手机完全排斥在学生校园生活之外,不仅有因噎废食之嫌,也难以达到应有的理想效果。
为此,对待学生手机,我们与其闻“机”色变,不如借“机”行事。
学校可以允许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但同时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定。
首先是手机的使用时间和场合。课堂上绝对禁止使用手机,(特定课程有需要的除外),其余时间按规定使用。在非手机使用时间,学生务必将手机存放在指定区域,对违反规定偷偷使用者,剥夺其在学校拥有手机的权益。
其次是对手机功能的限定。这牵涉到与手机厂商或软件开发商的协商合作问题,可由较高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出面协商。在德国,手机厂商专门为学生开发“学校手机”,外观有趣,又很“酷”,还分女孩版和男孩版。除基本通讯功能外,“学校手机”里面多是与学习有关的软件和内容,既寓教于乐,又相对安全,老师和家长不必再为孩子会受到不良网站影响而担心。
诚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凡事都需要教育和引导,手机的使用也不例外。学校可以开设“手机使用指导课”,在思想意识上,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律者才可享受工具自由”;在学习实践上,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手机进行学习,让学生懂得手机不仅可以用来娱乐,更是用来学习的得力工具。
此外,在使用手机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身教重于言传。如果老师常常在学生面前捧着手机刷朋友圈,家长常常在孩子面前抱着手机玩游戏、煲电视剧,却要求禁止孩子用手机,那不仅底气不足,更不会令孩子信服。
为此,可以订立《校园手机使用公约》《家庭手机使用公约》,老师、家长和孩子都自觉遵守,互相监督,共同践行。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形成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让手机成为学习、生活的得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