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发现,每当听到下节课是音乐、美术或体育课时,学生们总会喜出望外。当得知这些课程被挤占、挪用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得极度不快。
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看来,这除去与音体美课堂自身所固有的特点有关之外,也与科目的授课形式和方法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相对轻松惬意的课堂氛围。在中小学课程的设置安排上,从总体上来说有主、副之分。在通常情况下,语数外等科为“主科”,而音体美等为“副科”。表现在日常教学中,上课频数以“主科”为多,“副科”为少;“主科”主要是在常规教室中进行,而音体美等科目学生就要走进音乐室、画室或到操场上去。内容的更新与场合的变迁,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新鲜感,让学生内心深处感到课堂的新鲜与惬意,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次,声情并茂的表现形式。音体美课堂会有声、情、体与形的自我展现和自然流露,所表现出来的美可以引发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一节语文、数学课或是主题班会课,如若加上适度的艺术色彩,也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并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再次,心理上的轻松愉悦感。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主科”课业压力大,学习紧张;学习“副科”则相较而言比较轻松,音体美课堂甚至会成为某些学生缓解和释放压力的机会。
学生更倾向于音体美课堂,是一种对学科认知的情感倾向性表现,这给我们日常教学带来三大启示:其一,教育者要以教育改革为契机,以“适合教育”为主线,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其二,注重调节课堂或课间“小气候”,借助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艺术性,有效增强学科教学的吸引力;其三,按住“减负”键。“主科”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作业多、压力大,让学生产生厌恶感。
对学生这种“偏爱”心理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得出我们在日常教学上的不足,为推进教育改革提供借鉴,进而有所改变,让各科教学都能受到学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