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选课走班”,“走”起来才好

近日,我到某高中调研,发现有些校长和教师对选课走班的理解有偏差,因而出现了“选课不走班”的现象,这引起了我对选课走班的深入思考。

选课走班有两大特性:一是打破原有行政班界限的“走班”,二是突破原有课程设置的“选课”。就其本质而言,选课走班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教育,是以课程重建推动学校课程、课堂、教师专业及文化等全方位变革,通过满足学生的选择权和学习权,实现育人的根本变革。

选课走班,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新型育人模式。这种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实施个性化教育,从教育价值取向到教学组织形式、从课程体系创设到管理制度改革、从教学方式到学校组织等方面全方位变革。其核心是课程重建,本质则是育人价值的终极回归。选课走班的实践,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从“分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因而,选课走班成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育人模式的必然选择。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等,都为选课走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现代脑科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情绪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自主自愿的冲动时,学习才能够真实发生;学生学习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前提下,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必须要富有选择性与个性化,而选课走班让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现实中的选课走班实践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零走班”模式,即“套餐选”模式,是学校根据其教室资源及师资条件向学生提供有限的组合让学生选择,仅仅满足学生选考组合意愿的走班。这种模式将选择相同选考科目的学生整编到同一行政班中,实现了教学班与行政班的统一,所有学生均在固定的行政班级上课,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便于教师集中教学和辅导,但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需求,违背了新高考的初衷。

二是“小走班”模式,即部分学科部分学生的走班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选考科目,优先将选择相同科目的学生组成一个行政班级,选择其他选考科目的学生流动走班到相应的班级进行上课。这种模式的基本原则是“能不走班就不走班”,尽量减少走班的范围与频次,最大化地减少不必要的流动。新高考以来,上海、浙江高中多数实行的就是“小走班”模式。这种模式仅仅针对学生选考结果进行走班,需要学生尽早确定3门选考科目,以便于学生后期进行固定行政班级的编排。

三是“大走班”模式,即全部学科、全部学生的走班,指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必修科目、选考科目及艺体学科全部走班,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这种模式虽加大了学校的管理和排课难度,对学校师资和教室资源提出了极大挑战,但可以给学生最大化的学习自由选择权,真正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北京十一中学“大走班”教学的成功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 

有选择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无论是“小走班”,还是“大走班”,均是对选择性教育思想的践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富有个性化与选择性的教育,既能够实现分类教学,又能够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将新高考的指导思想更好地落到实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选课走班”,“走”起来才好  选课  选课词条  起来  起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