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家长培训会前,一份小测验把不少家长弄懵了:你的孩子是什么智能类型?什么学习类型?什么气质类型?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最大的劣势是什么?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大的苦恼是什么?最大的兴趣是什么?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半数左右的家长或答不上来,或答非所问。
了解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孩子最大的悲哀是家长并不了解他们,反而成了帮家长实现理想的工具。
看了北师大张同道教授导演的《小人国》和《成长的秘密》发现,原来我们对孩子的世界竟然那么陌生。张同道认为,教育方法有许多,但是自由放养与严格训练是两个极端,一种是对孩子天性完全释放,另一种则是对孩子快乐童年的束缚,现在更多的选择是两种方向兼而有之。我无权也不想对这两种状态进行高低好坏的评判,只是想把它们一起展现出来,引起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往哪里走?
了解孩子的共性才能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从娃娃抓起”是邓小平同志在《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中首次提出来的,是站在民族命运的高度,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的战略层面提出的。但现在很多东西都从娃娃抓起,大有泛滥之势。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时间规律的,孩子身体发育的顺序是先头部,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孩子的生长发育顺序决定了孩子接受教育的顺序,当孩子下肢还未发育好的时候就开始训练足球并不合适。据了解,儿童成长阶段主要会经历31个敏感期,什么该从娃娃抓起、什么不能从娃娃抓起都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绝不能蛮干。
了解孩子的个性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判断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智力差异、行为差异、潜能差异、环境差异等。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引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学习等几个维度搞清楚,合理构建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型,真正做到因材施学、扬长避短。
扬长避短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以往我们强调弥补缺点、纠正不足,并以此来定义进步。而事实上,当人们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弥补缺点时,就无暇顾及增强和发挥优势了。人生成功的诀窍就是发现自己的优势、经营自己的长处,富兰克林所说的“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会异常艰难,甚至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
爱因斯坦说:“孩子生下来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错误的教育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天赋。”很多时候,父母可能理解不了孩子的有些行为、听不懂孩子要表达的意思、看不穿孩子究竟在想什么,从而耽误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时机。因此,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才能因材施教、扬长补短。否则,孩子会痛苦、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