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减负”工作不能因为家长的焦虑而动摇

随着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主管部门多措并举,学校“减负”已初见成效,课堂作业越来越薄,书包越来越轻,体育、美术等文体科目基本得到保证。然而,一边是课本变薄、提早放学,一边却是负担从校内转向校外,培训热越来越引人关注。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依然存在,学生的“减负”工作却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部署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日前,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派出七个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覆盖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治理”的“减负”新政在促成校外培训行业大洗牌和有偿培训热降温上已经初显成效。

然而,在校外培训异常火爆及“减负”新政的大环境下,家长又产生了新的焦虑,学生“减负”的“获得感”并未明显提升。前几天,江苏一家公办学校的家长们主动“攒课”,聘请在职教师为孩子补课,然后将补课费“捐赠”给老师个人。在受到查处时,这些家长理直气壮地怼回去:你们敢动老师我们就上访。可见,如果不能正确纾解新政下的教育焦虑,专项治理的成果很难巩固,“回补”现象也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减负”的“获得感”不强,原因在于在家长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减负”,而是学习成绩,“减负”不能减学习成绩,而国家“减负”的目的是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个关注成绩,一个关注质量,认识上的差异是造成“获得感”不强的根本原因。

其实,“减负”不能减成绩是一种正常的教育诉求,因为成绩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离开成绩来谈“减负”成效或教育质量是绝对行不通的。没有了校外培训,学习成绩只能依靠学校教学和学生本人的努力。所以,校外培训热降温并不意味着“减负”大功告成。只有校内提质,校外“减负”才能真正显出成效,而校内提质就是向课堂要效率,这就要求学校要直面长期存在的教育发展瓶颈。就公立学校而言,要处理好各种教育管理弊端,比如管理松散、任务式教学等问题;就民办学校而言,要平衡好师资短板和功利色彩等问题。破除这些瓶颈,需要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方面的深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结构性改革。

当然,学习成绩不是教育质量的全部,教育质量还必须包括学生在个性特长、生活技能和人格品质方面的展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和“育”都要有质量保障,这是“减负”的终极目的,是校内提质的真正涵义。“减负”新政下的新焦虑,也与社会上长期存在的“重教轻育”思想观念有着必然的关系。所以,“减负”就必须帮助家长端正认识,引导家长用两只眼看教育,一只眼看教学质量,一只眼看育人质量。

减负”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任务,校外培训治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细小环节。在“减负”过程中,家长不断产生焦虑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减负”不能因为家长的焦虑甚至阻力而产生动摇,只能不断用阶段性的“减负”成效去纾解家长的焦虑。只要“减负”信念坚定、路径明确,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才会实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减负  减负词条  动摇  动摇词条  焦虑  焦虑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  因为  因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