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在三处提及“跟岗”:一是“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二是“推行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三是“依托优质中小学,开展师范生见习实习、教师跟岗培训和教研教改工作”。跟岗学习、跟岗实践和跟岗培训,也称作跟岗研修、体验培训、贴身培训、影子培训、影子工作等。
在“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下,跟岗研修已成为教师校长培训的主要环节或基本方式。“国培计划”要求培训院校选择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作为参训者的实践基地学校。教师培训方面,组织参训教师到实践基地学校,在优秀教师指导下对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等进行跟岗实践,对照本人及本校实际进行系统反思、明晰问题、研究解决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校长培训方面,组织参训校长深入实践基地学校,聚焦自身迫切需要解决的办学治校问题采取“听、看、问、议、思、写”等方法,深度学习基地学校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积累办学治校问题解决方法,形成办学治校问题分析报告和学校改进方案。
有效的跟岗研修深受欢迎,它能够实现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和实践行为的正迁移。但是,形式化的跟岗研修不仅会使培训效果低劣,还会导致参训者对培训的抵触情绪。
跟岗研修,“跟”即跟进,是实践研修的外在表现;“岗”即岗位,是实践研修的现实载体;“研”即研究,研究导师、同伴和自身实践行为;“修”即修习,修习参训者自己在岗位实践行为中所获得的跟进、改进和提升等的知识要点。我以为,扣住这四个字内涵而实施的实践研修才不会走样,才可以克服形式化的问题。形式化的跟岗研修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将经验介绍作为跟岗研修的内容和方法。由于经验介绍是“我讲你听”“自说自话”,虽然内容是实践的,但是方法却是讲授式的告知。这样做,丟失了“岗”和“修”,缺失了参训者的参与和体验。这种做法虽然让“岗”在“修”存,但由于是“你讲我听”,缺少充分的经验对话、换位交流和案例研讨,以及实现导师与参训着之间的经验消化与碰撞。
第二,实践导师重自己的示范轻参训者的行动。导师的示范在跟岗研修中是必须的,但绝不是最主要的。导师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对参训者设计的分析、行为的观察、问题的诊断和改进的评价等。导师的价值所在是“导”而不是偏于“行”;“ 示范”可能是暂时有效的,但是它如果没有起到“催化”参训者响应和应变的作用,这样的“导”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第三,无行动研究,让“研”失之肤浅。实践基地学校布置给参训者的“作业”多是事务性的任务,而不是基于问题解决、行为改进和经验重组目标而进行的探究性活动。可能参训者从中有所收获,但却是有限的。如果认可探究性活动的话,就应该对跟岗研修的计划进行目标定位上调整:“跟”和“岗”为“研”与“修”服务,研修必须落位到“研”为重心上来。
第四,无成果提炼,让“修”止于行动。“修”不能仅仅满足于参训者的岗位实践行为跟进、改进(转化迁移),更需要指向行为提升(经验改组),让跟岗研修始终与收获成果相伴相生,推动参训者的专业发展。如果跟岗研修缺少了“成果”驱动,尤其是成就激励下的成就感、幸福感的话,就不能真正落定到“修”的价值达成,这种方式就会因形式化而被参训者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