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遵照教育部有关“县管校聘”的指示精神,对辖区内的教师和校长进行交流轮岗,实施教师资源共享的模式,我认为,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血液”的循环趋新,给学校内部机制注于生机和活力,还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除个别情况外,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长期滞留在一校,其突出表现是:“宅教”现象严重。每年除了极少数的高校毕业生到岗任职外,原有教师很少有流动的机会,有的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数十年,甚至一直到退休,扎堆现象严重。学校区位和办学条件上的差异使正常流动受阻,造成大龄教师在一些学校大量积压,因岗位满额,新教师又无法调入,致使部分学校教师老中年多、青年少,老中青相结合的理想结构严重失调。同时,大量优秀教师在具有区位优势或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扎堆,致使边远或乡村学校优秀教师资源奇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给教师自身或学校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容易让部分教师产生消极倦怠的思想,总认为“我在校已工作多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干好干赖都是一个样”。消极因素的存在,不仅让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质量和效益降格以求,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内部的活力与动力,乃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领导与教师不能定期地交流轮岗也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闭关自守、孤陋寡闻的生存模式,难以实现校际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和均衡发展。这与《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顺应现代知识更新的形势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我认为,在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的形势下,按照教育部的有关指示精神,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有关经验做法为借鉴,应该把校长与教师的交流轮岗制度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使之常态化,让教师队伍常“流”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