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记者探访部分高校课堂,发现与选课时热火朝天的景象相比,不少学生“费尽心力”才抢来的通识课堂上,却是一片死气沉沉。有大学生表示,几乎每所大学都会流传一本“水课大全”,选课关键就是看好不好过、给分高不高、老师点不点名。每到选课季,符合上述要求的课程总会被同学们一抢而空,而对于那种“要求多、给分严格”的课,大家都是“有多远躲多远”。(4月10日光明日报)
选课时热火朝天,课堂上却死气沉沉,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学生抱着“绩点至上”的心态选的课;二是教师教学水平差,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水课”对学生健康发展不利,同时也排挤了那些高质精品课。长此以往,一所学校的学术氛围只会每况愈下,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笔者认为,高校要为课程“脱水”,需在供需两侧发力。
一是实行教考分离,改变学生评价机制。即教课教师“只管教”,评价考试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组织。其实,促使“水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授课者即是评价者,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评价机制面前,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有人气,就在评价上“放水”。因此,只有实行教考分离,考试、阅卷等环节都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组织,这样才能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二是实行学生多元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机制。一些学校是以学生选课情况来考核教师,如果教师开的课“受欢迎”,评价自然就好。如果选课学生寥寥无几,教师也就只能得到“庸师庸课”的评价,搞不好还会影响工资考核。因此,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是关键。事实上,作为学校管理者,不可能不知道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与能力,对那些“要求多、给分严格”的课,要引导教师多元标准评价学生,让学生既收获知识,又收获学分。否则,功利性选课就不会降温。
三是精评精选课程,提高选修质量。在选修课的开设上,高校必须要在如何开课、开哪些课上下功夫。正如一位老师说的那样:“目前高校对选修课程的论证、评价机制过于简单,缺乏针对学生群体的严谨调查与论证;而在课程评价方面,也主要采用学生评教,那些要求严格、难度较大的课程往往会被学生抛弃,形成恶性循环。”高校在选修课的开设与质量上应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求,精评精选精设课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促进学生学有所选,学有所用。
四是加强教育,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观。不少人认为奖学金、保研、留学等远比一节课带给大家的知识更重要。学生功利性选课是“水课”盛行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要多途径开展教育活动,积极改变学生功利主义学习观,让学生体会到通识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