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谈到“减负”问题时说,这里我要讲清楚一些概念,一个是什么叫负担?我们讲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在这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
长期以来,人们对“减负”有一种片面认识,认为“减负”就是降低课程教材的难度、减少考试科目和降低考试难度、严格控制教学和学习时间等。事实上,课程、教材、考试只要不超出教学大纲规定的难度就不能算作负担,相反,如果达不到相应的难度反而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考试科目、教学和学习的时间,这些都是国家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作出的规定,如果随意减少,学校就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因此,“减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问题,而是如陈部长所言,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减掉那些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有鉴于此,我认为,“减负”不是在课程、教材、考试等方面修修补补,而应当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规定的课业、学业内付出努力,进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只要对教育规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无论怎么学也不会产生负担。一个对物理着迷的学生,即使物理再难学,也能在学习中找到极大乐趣。相反,一个讨厌物理的学生,即使让他做一道最简单的物理题,对他来说也是负担。因此,要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应在激发学生学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而不简单地降低教学难度。况且,据有关专家研究显示,我们国家的课程难度也并非太大,与发达国家相比只占中上游水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要靠家长和教师的科学引导,也要靠学生自己。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目标激励法、情境激励法、好奇心激励法、赏识激励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有了方法这把钥匙,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进而不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越学越有兴趣。此外,教师和家长还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的常态,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学习就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兴趣还要靠学生自己培养和保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些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看上去智力并不比别人好多少,但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总结得失,在逆境中看到希望,最终脱颖而出。因此,在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家长的引导是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