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师共进午餐1次”“做老师1天小帮手”“免做作业一次”……开学前一天,广东省客村小学二年级2班的班主任邓宝琳准备了30多封“利是”,打算给学生送上开学“惊喜”。“利是”封内是一块巧克力和一张便利贴,上面写着各式各样的“福利”。(3月1日广州日报)
开学季,老师给学生送“惊喜”、送“福利”,别出心裁的创意,能产生轰动效应,而最引起轰动的,莫过于小伍同学抽到的“免做作业一次”。不仅她忍不住咧嘴大笑,直说自己“太幸运了”,而且其他同学把她团团围住,希望与她交换“福利”,而成为“超级幸运儿”的小伍却一口回绝了同学们的要求。从此间可以看出,在学生们的心中,“免做作业一次”才是最大的最实惠的“福利”,而作业之不受学生待见程度不禁让人忧虑。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学校和老师也都十分重视作业,总是严格要求,认真批改,细心辅导。如果学生没有完成作业,非特殊情况,一般会要求补上。这不单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相对而言,有些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总希望可以不做。因此,老师有必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把“免做作业一次”当作“福利”和奖励,无疑是消极的心理暗示。虽然一两次不做作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不大,但容易产生误导,让学生误以为作业不做也不要紧。一旦学生产生如此想法,就会把作业当负担,不认真完成,甚至懈怠不做。
教育需要大胆创新,但是创新也要谨慎,需符合学生的认知,需遵循教育规律等。随心所欲,没有认真思考、实践的教育创新,则有可能成为伪教育,甚至是反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在《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中就讲到一个案例,他曾看到一张照片,标题是“差生伺候优生吃饭”。画面说明是,某校夏令营为了让学生“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把学生分成“上士”“中士”“下士”三等。“上士”吃三菜一汤,还有一杯代表身份的“红酒”;“中士”吃两菜一汤;“下士”站在桌子旁边伺候“上士”吃饭,只有等“上士”吃完了,把碗筷收拾了才能去吃比较差的饭。
从表面上看,把学生分成“上士”“中士”“下士”三等,本意是激励学生上进,也是教育创新,但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明显违背了教育规律,会对学生构成伤害。
教育具有特殊性、规律性,教育创新需要遵循规律,追求内在的教育性,而不是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性。所以,像把“免做作业一次”当福利待遇的教育创新还是不要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