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船上26只绵羊、10只山羊,问船长几岁?这是今年四川省南充某中小学期末数学试卷的第六题。近日,这道数学考试题在众多网友的微信朋友圈引发“刷屏式”关注。
近年来,从小学的学业考试到大学的自主招生,“‘神题’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神题”之所以引发舆论热潮,首先反映出民众对创新类题目尚不适应。习惯了千篇一律、按部就班的知识类考题,广大网友面对如此“无厘头”的试题,品头论足一番自是人之常情。如何引导民众客观、理性地看待各级考试中的创新命题,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责无旁贷。在万众创新的当下,面对一道道“神题”,多些宽容,给创新者提供一方沃土,是对教育创新最有力的支持。
“神题”频频出现,说明广大命题者的创新意识有了大幅提高。在命题的道路上,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创新者、拓荒人。创新型社会要靠创新型人才建设,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创新型教育的培养。教育要创新,教师当先行,而命题创新正是教育创新的核心环节之一,是教师由传统向创新转型的直接体现。
以报道中的试题为例,撇开成绩不谈,此题的教育意义就非同小可。特别是对于那些回答“26+10=36”的同学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启示机会。命题人在命制这道试题时,势必是希望打破学生们的学习思维定势,于疏忽时给学生们“当头棒喝”。
不可否认,面对“神题”,诟病依然是主流观点。究其根源,与这类题目质量不高不无关系。因此,在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的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需苦练内功,切实提高创新命题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一要坚持学习,更加注重命题的科学性。创新命题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将科学理念和方法贯穿其中。
二要强化联系,注重命题的灵活性。在充分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努力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三要反复实践,为创新找到理想的载体。为避免不理想“神题”的出现,命题者应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在命题时应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
创新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教育创新更是如此。“神题”作为教育创新中略显稚嫩的“萌芽”,既需要广大民众提供适合其成长的土壤,也需要主管部门和相关媒体“保驾护航”,做好正面引导。当然,也离不开“幼苗”自身的奋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