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作者在蒲公英评论平台撰文称,不少中小学的教育课题主持人不是校长就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很少有普通教师做课题主持人的。有的学校领导一人挂名七八个课题主持人,表面看来,有助于课题研究,而究其实质,害处多多。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题研究是推进中小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学校通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以把握普遍规律、寻求破解方式、优化教育流程,达求高效而优质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研讨的过程、教学探索的过程、理念凝结的过程、自我提升的过程。将教学问题当作教育课题来研究,用课题研究来带动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这才是课题研究的本质与宗旨。
因而,课题研究的成果固然重要,但比课题成果更重要的则是研究的过程。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发展、在研究中实现教师的主体发展,抓住这个支点,才能做好中小学的课题研究,才能让课题研究扎实有效、效益突显。
为了推动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能力,借助课题研究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主管部门在职称评聘、骨干评选、专家认定过程中,往往将课题研究作为必要的或重要的专业条件。如此,虽然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但实施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方向,难免发生偏颇。一些课题研究并非来源于研究者对教育的热爱,不是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现实困惑,不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自我认同,而是来源于对课题研究结果与经历的期待,来源于其所能给自己带来的学术光环、专业资历,以及背后评职称、获得学术荣誉所需要的必备条件。在现实教育生活中,为什么有诸多校长或者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热衷挂名课题主持人,而实质上没有参与课题研究,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要避免学校领导挂名课题负责人的乱象,就要尽可能地去除学校行政化。让行政归行政,学术归学术,阻断学校领导借助行政权力捞取学术利益的渠道,还原学术的纯洁性,让真正具有研究志向、具有研究意识、具有研究能力、具有研究水平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努力实现教育教学难题的突破,获得专业能力的最大提升。让课题研究负责人实至名归,学校领导应站在学校发展的视角,以博大的胸怀与气魄,以无私的精神与高尚的人格,给予课题研究以全方位的支持,并通过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来保障学校课题研究不受任何行政干扰。
在明晰学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界线的同时,更要规范课题管理,提高课题的实效性,在顶层设计上重新认定课题研究的意义。中小学课题研究不同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情境性、实践性是其重要的特点。因而,学校的课题研究只有扎根课堂,躬耕教学,具有田野的视角与实践的意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助推专业发展。课题研究不能赋予被过多的功利因素,应当回归研究的本质,少些利益的捆绑,少些必备的条件,让更多的教师为了兴趣而研究,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研究,而非为了所谓的职称与荣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学校领导挂名课题负责人的怪圈。
让课题研究回归原点才能避免行政权力的干扰,控制人为因素才能让研究更加专业、更加纯洁、更有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