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辽宁省沈阳市约六万名小学生参加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基本素养四科。调查中发现,14%被测学生把洋节错认为中国传统节日,还有部分学生把小乌龟错认为十二生肖。教育界人士表示,目前小学生真实的传统文化常识水平偏低,学生阅读能力总体偏弱。
四年级的学生还把小乌龟当成十二生肖,把洋节当成中国传统节日,看似笑话,其实并不可笑。即使成年人也难免会有人分不清,即使平时听说过这些名词,也并不一定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文化常识,还是其他知识,尤其还要强调记忆和积累。
有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不能靠简单的积累,而要体现在生活态度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脑子里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何谈体现在生活态度上?只有先知,才能去行,知是前提,行是体验,也是对知识的验证,“知行合一”自然是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的不二法门。
一谈到记忆和积累,其往往会被人扣上死记硬背、食古不化的大帽子。对于成年人,或许如此,但对于理解力差、记忆力处黄金时代的中小学生而言,还是免不了要死记硬背。因为大脑的开发,首先是记忆力的开发,孩子小时候多记一些东西,看起来花了不少时间,其实既训练了大脑的记忆能力,也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私塾的教育就是这样做的。启蒙教育时期,私塾先生先让学生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教材,等学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后,再开始背诵“四书五经”,教师根本不做逐字逐句的讲解。凭此“死记硬背”的硬功夫,不也涌现出许许多多学富五车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食古不化”,腹中空空或者只“食”了很少一点东西,有什么可“化”的?也正如苏东坡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诗词文章,气质才能展现,词章才能华丽,胸无点墨之人是无论如何也“华”不起来的。
当然,强调记忆积累,还是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比如,把古代文化常识按照一定的序列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上下串联的系统,然后分阶段组织学生学习,这样要比零敲碎打效果好得多,因为系统的东西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把古代文化常识融合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讲到一个知识点时,要尽量挖掘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加深对文化常识的记忆,但前提是教师要具备古代文化的素养。
对于古代优秀文化经典,尤其要强调记忆和背诵。这些经典,教师没必要大讲特讲,也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只有先让学生背下来,才能将来为我所用。文化经典的学习,就是要扎扎实实地积累,真真切切地体悟。积累是吸收,理解是消化,表达是应用,平时积累的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会慢慢理解。等到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诗词名句就自然而然会跳出来。
犹太人有句话,说小时候应该学会一种“生吞之功”,也就是要把东西先吃下去,吃多了不但不会撑肚子,反而能逐步反刍、消化。学习传统文化,就像吃东西一样,先吞下去,葡萄糖够了,脂肪有了,维生素也有了。可是,如果教师天天分析这里有没有葡萄糖,那里有没有维生素,却没有让学生吃下去,那么即使中小学读完了,学生照常还是不知道哪些节日是中国的节日,十二生肖包括哪些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