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在广大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对分类、分科、分层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很期待,一致认为这是为提升教师能力“建模子”“照镜子”“开方子”“找路子”的有效途径,对深化教师培训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更好地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在讨论中,广大教师最关心的是,由谁来组织实施培训?以何种形式进行培训?什么时间开展培训?因此,落实《指导标准》,应针对广大教师提出的“三问”,突出地方特色,实施按需培训,在坚持做好标准动作的基础上,更应创造性地做好自选项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谁来组织实施培训,是广大教师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既然是分类、分科、分层实施全员培训,广大教师期盼由教育部门牵头抓总,实现多层次、分类别组织培训,既避免过于集中、单一,流于形式,又避免多头组织,分散培训力量和资源,甚至出现交叉、重复培训等资源浪费现象。教师们尤其盼望参加知名度高、实效性大的培训。所以,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制定具体培训计划时,应满足广大教师参加“高大上”培训的心理期望值,提升培训的契合度。
以何种形式进行培训,是广大教师讨论最集中的焦点话题。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最迫切接受实践性强的培训,希望通过培训,在理念上、方法上得到全面更新,能够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相匹配。所以,落实《指导标准》,要加强培训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的规范性,注意培训内容的包容性、开放性、针对性,增强教材和教学实际的关联度,坚决避免“模式化”“套路式”培训。在培训形式上,要因地制宜,按需实施,创新“菜单式”培训、网上远程研修等方式,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要坚决杜绝内容泛化、方式单一等问题。
什么时间开展培训,则是广大教师们最为担心的问题。许多教师表示,家中攒了一周的家务事,好不容易等到周末去处理,集中培训千万别安排在周末。但如果安排在日常教学时间,又不宜集中或大面积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就容易出现零打碎敲,难以实现接续培训的效果。仅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教师培训,不但间隔周期过长,而且容易出现扎堆开展培训,造成抢培训资源和教师分身乏术的尴尬。所以,合理安排参训教师,科学制定培训间隔周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成为提高教师培训实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