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新任农村教师接受城区优质学校在理念、业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安徽省界首市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开展“顶岗”培训模式探索,教育部门结合个人自愿、成绩排名等统筹安排新任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培训。目前,首批67名教师“顶岗”已3个多月,反响很好。配合“顶岗”培训政策,界首教育部门又出台了“顶岗支教”模式,让城区老教师和农村新任教师互相“顶岗”。(12月25日中国教育报)
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主要是师资力量薄弱。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目标,必须补齐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这块短板。为破解这一难题,界首市教育部门采取让城区骨干老教师和农村新任教师相互“顶岗”的做法,不失为一剂良方。
但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是个大问题,也是个大难题,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首先,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为农村学校配足配好教师。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学校教师编制规定,为每一所学校足额配备在编教师。招聘教师时,在学历、专业和面试方面要有明确的要求,不能随意降低标准,以确保教师队伍质量。招聘教师时可实行“定向到校”招聘,并与新招聘教师签订协议,规定几年之内不得以任何借口调离该校,确保新教师招得进、留得住,安心工作。
其次,针对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教育部门要做好统筹调配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区域,教师配备数量整体达标,甚至超编,但具体到各个学校就存在着校际差异或校内学科之间差异的现象,特别是音体美等“小科”老师,农村小规模学校不少就缺少。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所有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需要教育部门创新工作思路,统筹管理、统一调配区域教师资源。如山东推行的“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既做到了县域内各校教师在数量与结构上基本匹配和均衡,又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又如,甘肃南部山区秦安县实施的“教师走教”模式,保证了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开齐国家规定课程。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探索,值得学习。
再次,实行城乡结对、强弱联合的帮扶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区域内学校情况,建立起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强校和弱校之间的结对帮扶制度,为农村学校“输血”。城市学校要针对结对子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状况,采取委派名优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短期送教上门和长期支教相结合的做法,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农村学校要定期安排有关老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听课观摩、参与城市学校的教研活动等。像安徽省界首市采取的让农村新招聘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培训”,城区老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的做法,就是一种好的强校帮扶弱校的做法,既符合实际,又效果明显,值得各地研究和借鉴。
最后,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是根本。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整体水平,教育部门一方面要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学校教师自我加压、自我培养,主动改变自己,主动争取进步,提高学校内部的自身“造血”功能。如,可以借助教师资格证书注册制度所要求的培训学时规定,引导教师主动参加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学校结合校情组织教师制定专业成长规划;通过绩效考核,教师经常互相听课学习,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等。只有教师自觉学习、主动发展,外力帮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才能真正切实推动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