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届京师基础教育创新论坛成功召开。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表示:“我们的育人模式,从‘标准件’转变成了‘基础+个性’,教育哲学也跟着由‘全班当一个人教’变为‘每个人都当全班教’,教师的角色由‘园丁’转变成了‘土壤’。”(12月19日澎湃新闻)
时下,基础教育发展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转折点上,整个时代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需要重新认识学校课程体系。与发达地区教育相比,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实践,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课程重建面临巨大的挑战。
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实践方面,北大附小的生命发展课程,基础类除了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健康艺术,还增加了社会交往和国际理解,5大类共102门课,打造出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为个性化办学树立了典范。
可是,目前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课程重建难度重重。学校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时间;不少学校课程单一,以国家课程为主,课程缺乏多样性,学生没有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这样的课程既不能体现学生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不能让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其次,学校领导的课程领导力面临巨大的挑战。
加快教育改革,实施课程重建,学校领导应是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是课程谋划、资源整合的践行者。领导要有课程改革的胆识与能力、智慧与策略,这样,校本课程改革才能达到不一样的学校一样的精彩。
但是,以笔者所在区域的中小学学校领导为例,他们主管学校的人事调整、财权掌控及校内利益的分配及权衡等,而对于课程开发与重建等深度教学研究性问题,则任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由摸爬滚打。确切地说,他们是学校课程重建的观望者,冷眼观望他校怎样搞、教师怎样搞,借鉴大众经验,缺乏个性化创新。另外,学校领导很少静下心来学习、反思,既不进行理论学习及探究,也不深入一线进行教改实践。这样的领导是应试教育的坚定执行者,在他们的领导下,学校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进而致使学校千校一面,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
再次,教师适应校本课程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校本课程重建,要将学生的所有活动都纳入课程体系。教师要一专多能,既要有教育教学的能力,又要有课程开发及实践能力。教师教育要满足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安全、健康、兴趣等不同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可是,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读书少,学习意识淡薄,学习力弱;缺少课程开发的意识及能力,不能也不愿开发课程;教育学生顺从,不情愿学生持个性化的意见;教师缺乏批判性思维,不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及生活进行有效的反思;教师缺乏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及个性化教学的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已有16年,正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再也不能置身于课程改革边缘,应该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重构多样性、选择性、实践性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为孩子们量身定做适合于每一个孩子发展、成长的课程,为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