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实施方案对乡村校园长培训进行了调整和改进,要求乡村校园长培训要采取“三段式”培训、送培下校诊断式培训、校园长工作坊研修三种培训模式,着重提升校园长办学治校能力。
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校园长“三段式”培训指南>等四个文件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校园长培训三种模式的目标任务、实施流程和职责分工,旨在推动各地创新乡村校园长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校园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将送培下校诊断式培训变更为“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且规定了培训地点和时间:原则上同一乡镇每年送培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天。
乡村校园长“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是新模式,如何有效运行这种培训模式,是摆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培训执行机构面前的新课题。我认为,区县要在1234上着力,即建好一支团队、定好两个方案、练好三项功夫、做好四方联动。
第一,建好一支团队。《“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指南》要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组建由高等学校培训专家、区县教科研人员、一线优秀校园长等组成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送培团队。这支团队在培训中,必须深入学校具体情境进行现场指导,着力提升乡村校园长的学校诊断与改进能力。
由于团队以本地校园长培训者和优秀校园长为主,区域内外高校的专家资源为辅,因此,区县应扎实实施好两项团队建设工作:一是依托高校实施乡村校园长培训团队研修项目,为本地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乡村校园长培训团队;二是与乡村校园长培训团队研修项目承办高校协同,引入高等学校培训专家全程介入“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确保培训团队的高水平。
第二,定好两个方案。按照《指南》要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纳入乡村校园长培训规划,制定“送培进校”培训周期计划与年度计划。在此基础上,区县必须制定两个方案:一是送培团队的“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执行方案;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管理方案。
因为制定“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方案、组织开展“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活动,是区县送培团队的主要任务,而做好对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管、评估和考核,发掘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并及时总结推广,是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所在。因此,双方明确职责,做好规划很重要。执行方案重在确保“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管理方案则重在规范“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以确保效果、提高质量、提升绩效。
第三,练好三项功夫。《指南》规定“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实施流程包括现场诊断、对话反馈、行动改进三个流程。对于区县培训团队成员来说,需要通过参加培训者培训(乡村校园长培训团队研修),提升学校治理、校园长培训和管理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而针对“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培训团队成员则应该重点具备问题诊断、策略引领和跟踪指导三项能力。
问题诊断能力,即送培团队采取听取汇报、学校观察、观课议课、师生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工具测评等方式进行现场诊断,发现乡村学校发展机遇与存在问题的能力;策略引领能力,即送培团队通过讨论、梳理、总结乡村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诊断的问题,对乡村学校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跟踪指导能力,即送培团队通过定期跟踪,围绕乡村校园长提交的学校改进方案及对组织实施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的能力。
第四,做好四方联动。“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培训执行机构牵头,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实现区县培训执行机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与高等学校、片区研修中心(乡镇中心学校)、乡村学校的联动。
其中,区域内外高校承办培训者培训(乡村校园长培训团队研修),并全程提供高水平的智力资源支持;片区研修中心(乡镇中心学校)执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为实现“同一乡镇每年送培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天”提供制度、机制和环境等有关保障;乡村学校为培训提供现场(问题场、研究场、实践场)、情境和人员等,不仅要协同专家团队做好“送培进校”诊断式培训各环节实施工作,还必须提交“一报告”(先行开展自我诊断,形成自我诊断报告) “一方案”(在专家指导下制定学校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