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文化进校园,不在形式而在内涵

近几年,随着国家倡导文化进校园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一些学校的课表上都增加了许多课程,如书法、戏曲、国学等;有的学校则利用课外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比赛等形式来落实文化进校园。但是,学校课程表容量有限,孩子们在校学习时间有限,那么多内容的文化进校园如何落实?专家认为,文化进校园是好事,但必须做实,不能流于形式,要让这些优秀文化真正入脑入心,而不是一阵风似的停留在口号上、标语上或应付上级检查上。(11月28日半月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年初,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的教育导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新思想,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全面推进,让中小学生在少年时代就能接触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文化进校园不是空洞的口号、响亮的标语,也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文化文化,书法、戏曲、国学,样样实施,结果不能样样走形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的基因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角落,需要教育的一言一行去重构与发扬光大。

无论是书法文化进校园、戏曲艺术进校园,还是国学进校园,都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不是孤立的,传统文化正是由这点点滴滴系统构建才支撑起文化大厦之基。因而,传统文化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仅仅倾注一点,而要系统推进,全面实施。然而,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固定的,没有多余的教学时间供这琳琅满目的文化释放光彩。

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误解与偏见。文化进校园并非一定要落实在具体的课程名目上,也并非一定要通过专一的课程来体现,而应系统渗入,却非独设门类。学校是文化之地,以文化为本是教育职责所在,学校的教育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事实上,所谓的文化进校园,并非都是一种外界的引入,而是校园自身正在实施的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生活中无时无刻不能找到它的影子。诸如语文课承载着推广国学的使命,书法课承担弘扬书法文化的功能,戏曲可以在音乐课堂中找到共鸣的声音。凡此种种,这些课程已经融入学校教育的细枝末叶,绝非从零开始,一无所有。

文化进校园,就要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中,拓展、开发、延伸现有课程,让传统文化在课程之中绽放光彩,体现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常规课程之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获得精神的给养与文化的熏陶。

文化进校园,重在找到传统文化与现有课程的结合点,要在常规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适时引入传统文化的火种,激活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多彩的教育。

文化进校园还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之中,要通过物质文化建设,以景化人;通过行为文化建设,以行化人;通过活动文化建设,以事化人;通过课程文化建设,以文化人。要让校园处处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芬芳,氤氲着文化的气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进校园,不在形式而在内涵  内涵  内涵词条  不在  不在词条  形式  形式词条  校园  校园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