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学,有这样一批与众不同、丰富多彩的DIY研读课程。据了解,从今年九月起,该校本科学生就可通过选课流程,“定制”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主题和授课老师。(11月4日中国新闻网)
今年8月,人民网等媒体就曾对南京大学的“学生定制课程”作过报道。现在,结合最新报道,且着重从这一课程的管理和实施过程看,这样的课程确实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定制,受到了学生的热捧。
这种课程改革方法,顺应了当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程建构理念,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值得在大学推广,也值得广大中小学借鉴。因为,这样的课程如果实施得好,小学生也是喜欢的。
我曾在一家私立学校教室里看到,十几个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陶艺制作技术,一个个兴趣盎然,乐此不疲。面对这样的情景,家长能自觉感受到这种自主探索课程的价值。这种具有游戏性质的在玩中学的活动课程,没有强制性,也不评分数,既符合孩子的天性,也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非常适合开发儿童的潜能和培养儿童的综合实践素养,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
与学校常规的书本知识教学不同,DIY校本课程实现了课程理念和实践的零距离结合,突出了课程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真正把学生摆在了课程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更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这种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校本课程也使我们认识到,把新课程改革引向正确的素质教育之路、多方面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办学者、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切实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真正遵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转变课程理念,提升课程本身的质量。
我们的新课程理念虽然强调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但在唯分数评价和唯分数选拔制度尚存的环境下,基于书本知识检测的班级平均分和升学率评价,使得课程内涵缩水为“教材教学即课程”,老师的课堂任务也只剩下教学生如何理解教材的内容,如何熟练做题,如何在激烈的中高考竞争中抢得先机。与此同时,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差异、潜能和多元化发展,淡化了学习主体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导致课程内涵应试化,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均衡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要切实深化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转变课程理念,从课程的主体性、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出发,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以提升课程本身的质量。这方面,我们已经开始了新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比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必修课程和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创建和完善职业技术课程。
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小学到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均设置了从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起点而非教师学科本位为起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就是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通过经验的习得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把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上,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和成才途径的多元化,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
这种课程重建实践,充分体现了DIY课程理念,即课程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学习差异,突出了学习主体个性化发展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全面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从而提高了课程本身的质量。南京大学与众不同、丰富多彩的DIY研读课程,为大学探究性、研究性课程设计和开发者学习以及中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