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共享”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好路

针对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一年来,北京市教委积极推进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等区域扩优改革。如今,各区通过积极探索不断推进改革,尤其是在培育师资方面,加强轮岗交流、业务培训,探索灵活的考评机制,在资源和师资共享交流机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11月5日新京报)

在当下,“共享”一词火爆异常,它因倡导绿色、环保、节约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而备受推崇,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教育领域,共享概念也已被引入,虽尚未火爆,但其理念早已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而日益成熟,在不少地方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科学线路图,北京市的做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事实证明,共享在教育领域,同样是一种代表着绿色发展方向、彰显着均衡发展要义的管理模式和资源配备模式,有着非常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很显然,没有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和教育发展的均衡,就不是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方面,优质均衡不仅仅是受教育权益的需求,更是完成法定教育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与基础。但教育均衡从哪里来?均衡配置资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和师资队伍的差异就是当前横亘在均衡发展面前的首要难题。

教育资源均衡,科学配置是根本,单靠财政投入,缩小的仅是看得见的办学条件差异,且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师资资源以及潜在的诸多育人资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只有让这些资源像水一样流起来,也就是让队伍活起来,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扩延开来,才能尽快缩小校际差距,填充先进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沟壑。而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就是要采取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去调控,推动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首先是做好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比如对于名校、先进学校的育人模式、先进管理经验、课堂教学模式等,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拉手、集团办学、互帮互助等方式,构建起学先进、带落后、共发展、同进步的教育改革发展均衡之路。

其次是让师资动起来、流起来,让优秀校长、优秀管理人才、优秀教师等在名校和弱校之间均衡流动和发挥作用。一个好校长,完全可以改变一个薄弱学校的落后面貌;一个优秀教师,完全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设固化在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这对于薄弱学校的发展、对于偏远地区和落后学校的孩子们而言,是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惠及的最快方式,这才是我们追逐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理想蓝图。

教育共享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配套政策的扶持。比如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交流,如果没有配套辅助政策,名校教师因为工作条件、研究氛围、成功几率、生活便利等不愿意走,而薄弱学校则是对优质教师和校长资源盼不来。如果没有长效的考评机制和监管模式辅助,强弱联合互帮互助、名师支教交流、校长对口支援只会停留在“身在曹营心在汉”“完成任务走过场”“上堂优质课让薄弱学校学生过把瘾”等表面形式上,其成效必将大打折扣,且极易堕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这种形式化共享是无助于教育改革发展和均衡化推进的。

因此,在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共享应成为教育均衡发展不可忽视的方向,但共享不仅仅体现在资源与师资交流共享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上,更应该体现在配套辅助措施的到位上。

要想让共享在教育均衡发展和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进程中发挥作用,必须要做好配套推进举措和制度的设计与落实。比如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财政主渠道的杠杆作用,支持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实现基础办学水平方面的“摘帽”;比如建立健全资源和师资交流共享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支教、交流教师和校长的绩效考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采取如北京市一样由财政实施专项补贴的办法进行扶持等。如此,才能让参与和实施共享计划的校长和教师积极而为,让薄弱学校看到前景和希望,让所有受教育对象都通过不同方式“共享”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惠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均衡  均衡词条  共享  共享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