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农村教育需有点“农”味

当前,农村教育被关注扶持,其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在这一进程中多是把农村教育变成了城市化或近城市化的模式,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依然是城市中心主义,农村教育的评价标准与城市教育采用统一标准,“像城区学校”似乎已成为对“农村学校”的佳评,但农村教育城市化取向忽略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别,使农村教育脱离了农村的环境和实际。

在我看来,乡村教育有其内生的发展逻辑,接纳一部分城市教育是需要的,但是不能照搬城市教育改革模式,丢弃乡村本有的优势。如何挖掘长期积淀形成的乡村地域文化和当地教育资源,给农村学生更适合的教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是指在农村学校的办学过程中,采用城市学校的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农村学校所选用的教材均由国家统一编写,而教材的内容所反映的绝大部分是城市的生活,涉及农村的内容极少;城市学校的学生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标准,也广泛被农村学校采用,但农村学校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话语权;教研体系和教研杂志所推广的教学经验,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这些经验大量被的农村学校教师采用,而农村教师的本土经验却被忽略,降低农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管理、学生管理的方式也基本与城市学校趋同。

这种趋势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进步,也被当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所倡导。但在笔者看来,这一趋势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而言存在三大隐忧:

城市化取向是对农村教育现实的背离。教育即生活,城市有城市的生活,农村农村的生活,城市化取向中的农村学校背离了农村的生活,给学生理解、接受、应用所学知识带来了天然的障碍。城市化的评价标准、管理方式都与农村教育的实际有着不同程度的背离,在农村教育中面临适应性的考量。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57.35%,如果背离农村教育实际、忽略适应性的考量,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极有可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城市化取向损害了农村教育的信心。城市化取向让农村学生、教师、学校在起跑线上就处于不利地位,如在统一考试中,城市学校学生从整体水平看高于农村学校;在教师评价中,城市教师更容易晋级晋升、教育经验更容易被推广,更容易脱颖而出;城市学校也就更容易被社会认可。长此以往,在农村学校的学生、教师就失去了信心,农村教育也就失去了信心。近年来农村的优质学校越来越少,从农村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与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化取向有可能加剧城乡教育在质量上的差距。信心比黄金都重要,失去了信心的农村教育,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尽管当前各级政府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师资和硬件投入,但从现实效果上看,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笔者认为,农村城市化取向损害了农村教育的信心是关键所在。

在我国城市化率还不能达到较高水平的今天,农村教育城市化取向需要得到有效遏制,这既是提振农村教育信心的需要,更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的需要。

开发农村特有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城市有自己的优势,农村也有自己的资源。农村学校应运用自身所处环境,开发出实施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在必修课程国家统一的基础上,运用农村资源,开发特有必修课程载体,采用生活化教学,让课程回归生活。如一些学校将当地的特色戏曲、民歌民谣纳入拓展性课程;开设农田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农活,并以农作物的种植开发研究性课程;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的举行蔬菜运动会;以农村资源为载体开展学科教学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应用所学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对所生长的这片土地和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建立农村教育教研系统。着眼农村教育的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对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适应性鉴别和实验,推广适应农村教育实践的经验。城市教研系统与农村教研系统应采用并存融合式发展,即相互借鉴,又适当整合,形成普遍性经验成果。浙江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多年来坚持在全市性教研、教育教学比武(农村教师可以参加)与全市农村教研、教学比武(城市教师不能参加)并行,且教研成果和教学比武成绩等效的做法值得借鉴。

建立农村教育评价体系。农村学生、农村教师、农村学校的评优、评先、升学等比例,应以人口基数为基础,农村与城市保持在一定的比例。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导向作用,对农村的评价标准中应加入针对农村教育特点的内容,使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遏制农村教育城市化取向,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城市教育。城市教育体系与农村教育体系,应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保有相互学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功能,从而从实质上激发农村教育的信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农村教育需有点“农”味  有点  有点词条  农村  农村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