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徒步七小时,仓库里打地铺睡四晚,洗澡只能用冷水……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1200多名学生,要体验5天这样的艰苦生活。据了解,该校这个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始于1990年,到今年已经坚持了28年。每年体验的内容略有不同,但被老师和学生们称为“上一堂吃苦课”。(10月17日楚天都市报)
很多学校出于校园安全顾虑以及如剑高悬的升学率,往往放弃或挤占了社会实践课。在这种情况下,华师一附中却将社会实践课在基础教育中稳扎稳打一做就是28年,确实令人敬佩。学生对此活动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无不提醒我们社会实践课的价值值得我们审视、学习。
社会实践课的价值是多重的,也是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正如该校校长所说:“‘吃苦课’能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关心他人、提高自理能力。”“每有校友重返母校,无一例外地皆会提到徒步拉练:谁谁的脚破了,哪个男生帮女生背行李了……这堂课会让他们铭记一辈子。”因此,“吃苦课”对学生来说,可以增进彼此间的情谊,丰富学生对母校的回味,使青春更生动。
我认为,对当今的中小学生来说,“社会实践课”是刚需。因为很多学生由于被过度娇惯,往往既娇气又体弱。即使是男生,很多也缺乏男子汉气概,而且也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他们的生活学习和目标被安排和设定了的,所以孩子的成长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而社会实践课、“吃苦课”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可以自力更生,勇敢面对挫折,在困境面前不轻易放弃和退缩。
当然,社会实践课背后的办学理念、动机以及对过程的周到而精细的安排关乎其实效甚至成败。
一阵风、运动式、作秀式、跟风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界一幕接着一幕地高调纷呈上演,但又接着暗淡谢幕,折腾了教师、学生、学校甚至家长。没有坚定扎实而正确的教育理念,许多学校或教育工作者只能如此跟风尝试,最终除了收获关注,其他实效却寥寥无几。
而华师一附中坚持28年,每年通过徒步拉练、走访农家与农民交流、到现代企业听专题报告、篮球比赛等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课,让学生从中获得了教育、历练。28年来不为外界风靡一时的教育新尝试带跑,不为升学率放弃为时较长的“无用课”,不为避风险因噎废食而放弃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独立自理等综合素养的实践活动。这些都极大地彰显了学校笃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追求:“生活即教育”“以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成长、素养的提高为准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忘掉了她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的就是教育。”华师一附中深谙这样的道理,努力地在教育中给学生留下更深厚丰富的人生资源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