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施工作方案》,将重点建设20所左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重点建设20个基础创新学习中心,形成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体系。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科学的选课制度,他们探索“走班制”教学,允许学生多次选择和跨班、跨年级、跨校选课,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参与设计课程,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设计课程和选择教师。(10月9日澎湃新闻)
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让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尽可能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样的改革方向正在以实际的行动落实于普通中学,不断以全新姿态予以探索实施。
成都市制定的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案,立足长远,着眼发展,关注个体,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创新,也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对于拔尖学生的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必将起到划时代作用。在试点学校,学生可以接触到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等特色课程,与大学教授、研究员面对面,在专家的引领下,尽早找准自己的兴趣着力点与专业发展取向,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课程上,实现普通高中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基础性教育与拔尖人才的多元兼顾。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施工作优点不言自明,但是,要真正将此项工作予以落实,却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而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予以跟进。
首先,需要人才选拔的精准识别。拔尖性创新课程的教育对象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拔尖学生,并不面向全体。因而,如何将具有发展潜质的拔尖学生识别出来,是拔尖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关键。长期以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均是以分取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决定学生进入学校的优劣。不容否认的是,分数高、会考试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拔尖创新性人才。学校所提供的这些多元化课程,高分学生未必有相应的专业志向,而一些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也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拔尖创新性人才学习接受的能力。因此,拔尖性创新人才的选拔不能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而应创新人才选拔方式,通过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让合适的人才学习合适的课程,做到不拘一格,精准识别,各求所需,尽可能让最适合的学生学习最适合的课程,获得尽可能地发展。
其次,需要妥善处理好课程选择。拔尖性创新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是高考之外的创新性多元研修课程。学生学习这些课程需要兴趣,更需要一定的精力,要让课程落实好,就必须处理好传统课程与创新性课程的关系,做到相得益彰,互相补充,而非额外增加压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需要学校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创新性课程之时,增加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增加知识的广度、深度与高度。
再次,需要探索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课程实施成果的重要保障,多元研修课程要做深做细,评价环节不可或缺。学校应将此类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列,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相关特长素质与专业潜力予以客观地认定,并作为向高校相关专业推荐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