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市面上的育儿理论书越来越多,有理念相同的,有理念相悖的。对于很多第一次当父母的家长来说,总是希望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支持他们。当然也有过来人认为,育儿过于理论化,不一定适合孩子,还是顺其自然好。
究竟怎样育儿才是“科学”的呢?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比较恰当的回答。我们要结合自家孩子的个性,有辨别、批判性地去汲取。
首先,要正确认识育儿标准。现在市面上所谓的标准,既有大数据下的样本总结,也有极个别人成功的经验。但文化的差异,加上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有别,使得“标准”并不能够普遍适用。对待标准,当然可以借鉴他们的理念、精髓,但千万不能生搬硬套。不顾一切盲目地复制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只会落得个“东施效鼙”的结局。
其次,育儿要先放入“大石头”。有个管理学家在一次讲座时做了个实验,他提来三个小桶,桶里装的分别是满满的大石块、小石子和沙子。他先在一个广口瓶中倒入沙子、小石子,然后再装大石块,可发现有两块大石块总无法装进瓶中。管理学家什么也没说,把三样东西如数装回小桶,接着他先在广口瓶中放入大石块,再装小石子,最后倒入沙子。奇迹出现了,三样全装进了广口瓶,似乎还不是很满。
管理学家用他的实验阐述了一个道理,凡事要抓大的方向,抓本质问题,对于某一些次要的,可以放松释然些。太注重旁枝末节,反而会影响总体目标的达成。譬如,以培养专注力来说,有宝妈着急地说,我已经参照理论,非常注意玩具不过多、东西不乱放,也从来不打扰他,可孩子还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思路?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或者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用群体活动锁住孩子的注意力。
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他的“相异律”中也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由于天生智力遗传、生存环境、后天的营养、疾病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胞兄弟,他们也是有差异的。同理,我们的育儿理论也要因人而异。
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育儿理论,我们要广泛地阅读、思考、归纳、总结。科学地育儿,不是死搬硬套“照书养”,而是兼容并蓄,有机融合,顺势而为,静候花开。讲讲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兴许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