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老师眉飞色舞,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座位上,学生忙碌异常,从各科作业到社团策划。在大学课堂,此种情景越来越普遍。老师和学生仿佛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互不干扰,相安无事。经常听人戏谈:某某老师心理承受力很强大,明知没人听,也可以对着教室前几排的空桌椅滔滔不绝。
老师们表示很无辜:学生不听课,我有什么办法?又不是小孩子了,他们不知道学业的重要性吗?难道还要像高中那样逼着才学?
学生表示很无奈:各科作业都很多,写不完的论文,算不完的题,还有社团忙不完的活……一些无关紧要或无聊至极的课,只好用来做这些事了。
课堂本该是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地方,作为主体的老师和学生却各行其是。讲课者不管是否有人听,听课者不管台上在讲什么,师生间仅有的沟通就是作业要求和考试范围。于老师而言,只要学生按时来上课,没有发生任何教学事故,他在职业要求上就是合格的。于学生而言,到教室里坐两堂课,既避免了因老师点名而自己不在造成的成绩损失,又能利用上课时间完成某个马上要交的作业,也是不枉此行。
然而,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老师在课堂上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没能履行对学生的教育职责,也没有收获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可以说,这样的老师是失败的。而学生为了应付各种作业和任务,课上错过了听老师讲解、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又必须在课下花更多时间补习,无疑也是失败的。
大学课堂出现这样“双输”的局面,是有其原因的。很多高校都流传着“教学是良心活,关键还是科研”的说法,老师评职称主要看所做课题和发表论文的数量。此种情况下,上课更像是大学教师的副业,做好了锦上添花,做不好也无伤大雅。另外,“口碑”对选修课尤为重要,老师对学生太严格会影响来年选课人数。每到期末,还常有“学生评教”、“最受欢迎的老师评选”之类的活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让老师不敢“得罪”学生,面对那些做自己的事情而未影响教学秩序的学生,往往就听之任之。另外,有些老师的讲课方式确实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看来,听这样的课还不如自己看教材查文献有收获,而且考试前临阵磨枪一下,同样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也就没有必要听那些枯燥乏味的课了。
若想改变这种“双输”的局面,老师首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为学生负起责来,这也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但如何把握宽严相济的度,便要看老师的智慧和魅力了。
“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上课认真听讲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这些大道理,学生从小到大听了太多遍,大学老师再重复难免惹人烦。有的老师讲课非常严肃,与学生相处也不苟言笑,好像是为了让学生害怕自己,上课不敢不听。这种做法也许有一定效果,却杀伤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于老师而言,与其“招人恨”、“让人怕”,不如“令人敬”、“使人爱”。若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首要的是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言之有物,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真正“大牛”的高校老师,他们的课堂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的,学生渴望听讲还来不及,又怎会做其他事情呢!除此之外,老师最好与学生约法三章,提前商量好课堂纪律。有一位教儿童文学的老师,开学第一节课便告诉大家:“我的课,你们可以不来,但来之后就不能玩手机、写作业或做其他事情。”他给了大家选择的机会,在明确的规则下,学生自然会收敛很多。当然,仅依靠老师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提高学生自身觉悟,改善课程设置等,也是改变高校课堂“双输”局面的重要方式。当不再有学生愿意坐在教室后排的时候,高校课堂也许就在转向“双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