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少年天才”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哪些启示

近日,几条跟天才有关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报道,来自广东湛江的12岁女孩陈舒音以总分620分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另一位比她长一岁的合肥一中学生盛一博,目前也到清华大学报到,并被清华大学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点名”,招来不少艳羡的目光。

又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同龄人读中小学的时候,他们已经迈入名牌大学的校门。“少年成名”“人生赢家”,他们光鲜的标签,一时间成为舆论热议。或许,一些家长已经开始思量,如何让“自家的孩子”蜕变为“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想法对不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天才这一群体?自家的孩子能否成为“天才”?

天才之所以称为天才,不仅缘于他们取得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而且因为他们的成长道路具有明显的不可复制性。先天的遗传基因、超越同龄人的智力水平以及强大的学习力和接纳力,这些不能效仿的条件在造就一个天才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家长们倘若不顾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状况,不客观看待天才现象,一厢情愿地照搬他人的学习方法,不仅不能塑造出一个天才,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重负,阻碍孩子的心理成长,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最终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天才从来都是稀缺品,不是流水作业线上的产物,不可以批量生产,家长还是别费尽心思地希望整出一个天才来。不过,天才虽然“只可远观”,但我们仍然可以对天才的成长状况进行一些分析,从中发现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天才的成长也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陈舒音父母的做法是:“陪伴着女儿的学习、成长,教给她正确、有效、轻松的学习方法,合理规划、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而天才们本身同样也注重个人素质和才能的培养:盛一博的小提琴专业达到十级、乒乓球打得也很棒;陈舒音爱好广泛,从小就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自学能力又特别强。

造就不了天才,但我们也可以从天才的成长方式中汲取经验,改进教育方式,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孩子更好地成长。

其实,从上述天才的案例中能看出,天才的培养也有教育规律可循。这种规律便是依据自身的学习状况作出某些规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本应读中小学的年纪上大学,下一步该干什么?将来准备干什么?如果放任自流,最终必然是对自身天赋的浪费,枯燥地重复获得早已掌握的内容。而一般人亦是这个道理,学习的进度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合,才是更好的成长选择。

天才是拥有先天的优势,但他们的态度、理念、行动、经验等值得我们去借鉴。教育,不是按照家长脑海中的主观想象,把孩子变成揠苗助长的实验品。天才的培养应是顺应孩子的意愿和能力,帮助孩子完成自我发展,发挥最大的潜能,做到不偏不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词条  启示  启示词条  天才  天才词条  带来  带来词条  哪些  哪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