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文件,说学生劳动状况堪忧,多数学生不爱劳动,要将劳动情况将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把劳动和升学挂钩是不是就可以解决学生不爱劳动的问题了呢?从过去的情况看,我有些担忧。
素质教育的口号刚刚喊响的时候,一项重大的举措就是将历史、地理、生物纳入中考。此前中考考的是语、数、外、政、理、化六门课,学校就将这六门课作为主课,其他的都成了“副课”。史、地、生纳入中考后,这三门课也成了主课,学校的课时增加了,不但要求教师写教案、批阅学生作业,还把这些纳入了学校的考试与评比。此前,这几门课是不考试,不做作业,也不要求教师写教案的,地理、生物两门课到初二年级就学完了。改动后,学生的课时量、作业量等都大幅度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当然也大大增加了。
新课标实施后,名著阅读被纳入了中高考。那么,名著是不是就真的走进了语文课堂呢?实际情形是走进课堂的并不是大量的名著原著而是“新课标名著阅读一本通”之类的教辅。课外,学生也大多死记硬背“豹子头-林冲”之类所谓的“名著知识”,名著还是很难走进学生的生活。
后来,学生体质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体育也被纳入了中考。结果呢?考什么学校的体育课就练什么,很多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由于不考就走不进体育课,原本很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课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考试课。
再后来,教育部规定书法教育要纳入中高考,艺术教育要纳入中高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纳入中高考,综合素质测评要纳入中高考……
现在为了解决学生不喜欢劳动的问题,将劳动纳入升学考核,也就是说又增加了一门升学应试的“劳动”科目。这是不是陷入了一个怪圈呢?纳入升学考核的“劳动”科目,是真的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呢,还是与那些已经被纳入的科目一样,变成一种折腾,徒然增加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负担呢?
还有,劳动不能像名著那样闭卷考试,也不能像体育那样确定项目集中测评,怎样考核也是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发生各种弄虚作假现象。为了升学,只要有空子可钻,家长和学校都会无所不用其极,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此一来,考核的公平性又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目前教育的各种问题,学生身上不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其根源都在应试教育上。应试教育的根源又在于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根本需求上。因此,我们应该解决的是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育需求问题和由此直接导致的学生素质问题。现在,一方面要迎合社会对教育的畸形需求,另一方面又想用不断增加升学考核科目的方式提升学生素质,其结果只能是让教育越来越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