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起,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将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义务教育六·三学制的地区,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下(法治教育专册)也将一起启用统编教材。(8月22日重庆晨报)
不难看出,“统一”的动作除了力求改变教学思路、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以教材为载体,提升民族精神。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明确强调:“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要改革完善教材管理体制,切实保证教材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将民族精神融入教材,是在助力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把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积极因素融入教材之中,教育学生一代代承继并发扬,不但能让中国的“身份证”永葆亮色,还能让中华民族以“中国身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改版的教材文言文、古诗词比例大幅提升,小学6个年级,增幅高达80%;初中3个年级,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这种记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密码的历史文献,连接起中华民族的过去与现在,能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统一的教材是在引导民族精神回归。曾几何时,为了国家的兴旺,国人有过跟在发达国家科技成就后面的艰难跋涉,一代人乃至几代人中,就有不少人对民族的东西信心不足。在他们眼中“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譬如,教育都是外国的好,中国的教育似乎就是古板教条,没有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其实中国式教学也有不少优势:较强的“共性要求”让学生的基础打得十分牢固,对后来的知识学习帮助很大。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英国部分地区的小学生将同步使用修订后的一至六年级中国上海数学教科书,以提高数学成绩,就是最好、最直接的回答。那些被国人所推崇的“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培养发散性批判性思维”等西方教育理念,若翻开《论语》,几乎都能找到“鼻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诱导式……所以,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悠久的中国历史,无不在纠正崇洋媚外,重塑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