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前,由于很难招满学生,天文学专业成为北师大分数线最低的专业,半数生源是被调剂来的。而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天文学专业不仅有所扩招,而且录取的学生几乎都是真正的天文爱好者。天文学这一以往被视为“冷门”的专业正在升温。(8月12日光明日报)
在我国高校现行的12个学科门类中,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被视为基础学科,因它们以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而得名。与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应用学科相比,基础学科更侧重于学术性与研究性,一般无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所学者需要更长时间付、出更多才能学有所成,而就业范围也相对狭窄,就业待遇相对偏低,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因此,又称为“长线学科”、“冷门学科”。
长期以来,应用性学科,如工学、经济学等因其“出路好”——好就业,待遇高,能够直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而受到公众青睐,称为“热门学科”,而包括历史、天文学、理学等在内的“长线学科”却门庭冷落,出现招不到人,不得不调剂的尴尬境地。
这一情况的出现,固然与就业难、学生的功利浮躁有关,但导致这种冷、热门学科境遇大不同,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要实现经济、社会在短期内的迅速发展,不得不倚重于重效益、见效快的应用性学科人才,而重理论、“无效益”的基础学科人才应用性却有点弱。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那种寻求短期内迅速提高的粗放式、功利性发展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新常态。公众也逐渐认识到,要想长期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自觉摈弃急功近利的发展观,转而注重“强基固本”,夯实发展的“金字塔”基座,毕竟基座的宽度与厚度决定着“塔尖”的高度,所以,这才有了“长线学科”转暖,甚至“走红”的趋势。
腰包日渐鼓起来后,国人对专业选择与未来就业也开始理性与多元起来,这种从容起来的抉择既是促使社会功利浮躁“降温”的“清凉剂”,也是基于经济条件的自我展示与个性表达。对于自己志趣所在的专业,可以不那么顾虑“冷、热之分”以及日后的就业状况,只要能够从事自己感兴趣、热爱的专业就好。
不可否认,“长线学科”“转暖”是对此前“冷热失调”现象的匡正与纠偏,使得基础性学科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进而消弭冷热不均失衡的跛脚问题,达到各学其爱、各展其能的理想专业选择与就业状态。但在为长线学科转暖,甚至走红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还是对急功近利的社会择业观的“消肿”;无论是“新常态”对“长线学科”人才需求上升,还是选择专业与就业时理性与自我成分的展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更新过程。
事实上,基础学科中,除数学、天文学等近年来持续升温外,物理、化学,以及人文领域的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依然为“冷”所困,不仅招生难,就业亦然。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长线学科”的普遍走红还尚需时日,目前只是一些专业日渐转暖;另一方面一些“长线学科”即便转暖、走红,但在做选择时,依然要慎重,毕竟基础学科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更多努力,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定志趣才能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