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学仅余半月,部分优质中小学的校长、书记、主任玩起了“失联”,电话打不通,微信留言也石沉大海,连QQ签名都直接变成“闭关勿扰,失联勿忧”。据了解,这些学校领导都是由于开学分班在即,人情干扰过多招架不住才出此下策。
只有班与班在分班时趋于均衡,竞争才具备公平性,学生也好,教师也罢,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进步。当然,班与班之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比如一学年)的学习后,也会渐渐拉开一定距离。
班与班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与教师的水平差异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与班级所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关系。只有想办法消除这两方面的差异,班与班之间才有可能一直保持在相近的竞争水平上。可以说,社会上存在的“择班热”,很多时候是因为学校在缩小班与班差距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即便如此,有的学校还是会在背地里不断拉大这个差距,任学校班级间差距的马太效应不断放大。
面对班级间不可避免的差距,有的学校选择在一段时间后(比如一个学年)打乱原班级重新分班。但重新分班的学校,有必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学生考核体系,一方面,学生的学业尽可能要与期末荣誉挂钩;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补考制度,让一些学习不理想的学生紧张起来。这些举措有利于克服重新分班后存在的弊端,让广大师生心悦诚服地去合作与竞争。
首先,从学校层面看,为“择班热”降温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其中,学校有必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师生考核机制,形成长期的跟踪体系。我们知道,学校一般都会在一定时段内对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检测评估,这样的学情检测千万不能轻易滑过去,学校有必要认真分析,教师有必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家长也有必要对学业水平进行客观的评判。唯有如此,班与班之间才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才能让教育发展充满活力。
另外,师生考核机制不仅要着眼于结果,更要在意对过程的管理。一旦良性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形成了,班与班之间的差异就会渐渐消失,学校的竞争力自然会提升上去。家长不再着眼于个别老师,而是无限信任学校,校长领导也就不至于再东躲西藏了。
其次,教师之间也要学会合作共赢。个人英雄主义已很难适应工作需要,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走得更远。教育本就是个极复杂的过程,作为教师,更需要认识合作共赢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考核教师的机制上,我认为最好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捆绑式考核,以此来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教师形成了合力,就会着眼于学科的发展,共赢的局面就会出现。许多学校,班与班之间存在差异,就在于没有建立合作共赢的工作体系,很多集体备课组都是名存实亡。俗话说:“在家数老好,出门数不到”,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让教师之间加强合作,互相提高,才能尽可能缩小班与班之间的差距。
最后,家长对学校工作、对自己孩子的学业必须有知情权,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中去。如今许多学校的家长委员会都是徒有其表的,这带来的后果是,家校之间的沟通匮乏、甚至中断,导致家长一方愈来愈焦躁不安。
一方面,我们应真正重视家长委员会,定期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生平日的学习和阶段性学业水平。只有家长委员会真正发挥作用,我们的家长才会信任学校,不至于为孩子的未来学习而焦躁不安。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尽可能利用有效平台(比如学校橱窗、微信公众号、家校通等)宣传学校的动态,最好能以迅疾的速度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学校全方面向家长开放,有利于学校更加规范地发展,也能让那些为孩子不断跑路、走后门,制造“择班热”的家长们,消除对学校班与班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误解。
笔者认为,只有学校真正在缩小班级差异上下功夫,我们的家长才不会利用各种关系找学校领导去竞相择班,开学季逐渐升温的“择班热”行为才能实现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