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长花多少钱给孩子报了多少“超前教育”补习班的消息频频出现,引发了社会对“超前教育”现象的讨论。调查发现,70%以上的受访家长选择在暑假“监督孩子制定各种学习计划”,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超前教育”时,51.39%的受访家长认为“感到无奈,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有26.39%的受访家长认为“很好,有助于孩子生活的充实和成绩的提升”。有专家建议,“超前教育”不符合教育规律,应立法禁止。(8月4日法制日报)
所谓“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年龄段的教育,即要求孩子学习较大龄孩子的知识。比如,让2岁的孩子背古诗,让小学生学物理等。“超前教育”,是教育的“偷跑”。教育“偷跑”,是投机心理在作怪,是不公平的竞争。“超前教育”之所以愈演愈烈,蔓延至多个年龄段,主要是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乃至输在终点。
初二时上完初中的全部课程和高二时上完高中的全部课程,是不是“超前教育”呢?不管是还是不是,都会误导家长:教育“偷跑”,才是取胜的法宝;只有“偷跑”,才能赢在起跑线上。
学校的做法不难理解,是为考试留下充足的复习时间,以便学生在中考或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预留复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很有必要,也是课程计划的要求。但初二上完初三的课、高二上完高三的课,跟幼儿园上小学的课,性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发令枪未响,起跑已经开始,只是存在一个起跑先后的问题。
“超前教育”,破坏了教育秩序和教育生态,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可是,匪夷所思的是,据媒体调查,大多数家长竟然支持“超前教育”。由此可以看出,“超前教育”既有需求市场,也有存在的土壤。因此,禁止“超前教育”,不出狠招,不下猛药,难见成效。
在法治社会,禁止“超前教育”,固然要有法治思维,采用法治的手段,通过立法加以禁止,但如果不转变功利主义教育观,不铲除“超前教育”存在的土壤,可能法不责众,“超前教育”依然会暗流涌动。
家庭或许会迷失教育方向,但学校不能。家庭崇拜“超前教育”,可以理解,学校信奉“超前教育”,则不可原谅。抵制“超前教育”,转变功利主义教育观,需要家庭和学校乃至全社会合力而为。但学校应当率先而为,为家庭和社会做出示范,成为抵制“超前教育”的“头羊”。
“超前教育”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只有坚决摒弃应试思维,树立教育自信,遵循客观规律,规范办学行为,才会在全社会产生“头羊效应”,才会使“超前教育”失去存在的土壤和市场,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