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工会组织的一次板书书法比赛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看到网上热传的板书截图,网友一边倒地点赞。清华粉笔板书受热捧,也传递出一种大众情绪。随着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也正在被多媒体所“异化”,课件越来越精美,但是师生互动却越来越少。在学生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对待板书的老师,我们一般都独立笔记;对待PPT的老师,我们一般都集体拷贝”。(7月18日光明日报)
板书作为教师的基本功,值得教师坚守与秉承,不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而退化甚至放弃,就像人学会了开车不能忘记走路那样。换句话说,现代教育工作者当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狂欢”中遗忘了板书手写这一看家本领。
我们当承认,在教学实践中,现在的确有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恰当地使PPT,过分依赖多媒体,就此而言,对板书点赞的确有点儿“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象征意味,其所传递出的情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不过,这里需明辨的是,“师生互动越来越少”与“课件越来越精美”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或者说,多媒体技术是否真的是“师生互动越来越少”的元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亲身经历了从板书到多媒体课件的“蜕变”过程。
遥想20年前初登讲台,电脑还是个新鲜事物,多媒体课堂无从谈起,只能是板书。彼时,由于初执教鞭,难免有些紧张,唯恐讲漏了知识点,总是站在讲台上傻傻地“自言自语”,与学生间缺乏自然和有效的互动。好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课间、课后时常与他们在一起“玩耍”,善良的学生也给了我莫大的宽容和鼓舞。现在想想,那时还真是一个让人既尴尬又怀念的“青葱时代”。
随着教龄的增长和教学经验的丰富,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成熟,与学生的互动也越来越多,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教师了。而这时,也迎来了一个多媒体快速普及的教学时代,学校倡导教师要掌握电脑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我在大学时上过电脑课,五笔打字、基本电脑操作都不在话下,上手很快,甚至一度受聘本系学生的Office办公自动化选修课教师。
当然,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我也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精致的过程。其中一个明显的误用就是将课堂讲授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PPT上,由传统的讲解变为“朗读”,显然,这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过,这一误用现象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得以纠正。
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路上,不少人认为,多媒体的应用正在“异化”课堂教学。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假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的多与少,不在于是使用板书还是多媒体,而在于人,在于教师本身。从根本上来讲,板书和多媒体,都只是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无端地把互动越来越少的“罪”归于多媒体。
如前所述,就个人的教学经历和感觉而言,作为一名已经能够娴熟地操控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师,我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并没有变少,相反,由于节省了板书的书写时间而变多了。学生们与我的互动也因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认可而变得更加踊跃。
“物以稀为贵”,多媒体使用多了,渐行渐远的板书就显得越来越珍贵。在这个被多媒体课件紧紧包围的数字化教育教学时代,学生们对板书的热捧,不宜将之解读为对多媒体的反对和批判,只能意味着,对于现代教师而言,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传承板书时代的一些良好传统,规避多媒体技术的一些弊端,保持乃至加大与学生的真诚互动交流。传承辟新,继往开来,或许才是教育的“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