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中国AI(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总数超过5万人,位居全球第七。然而,这些人才仍不能满足互联网行业的需求。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也曾在2016年向媒体透露,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国内巨大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令人心忧。从现在的情形来看,我们一方面缺的是人才总量,另一方面面临着人才结构性矛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市场还是一片广阔的蓝海,能够参与的企业很少,这就为人才的培养和崛起增加了不确定性。人才和市场不能够娴熟地对接,使得高校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变得举棋不定,踌躇难为。
说实话,尽管在航天、探地、高铁等领域,我国在技术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但在整体的科技存量,包括科研政策、科研系统建设等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补差距,要赶超,能引领,是我国科技不断绰约阔步的方向。
“人工智能”已被写入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及中央网信办四部委联合下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支撑各行业领域‘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日前,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也透露,面向2030年的人工智能规划即将出台。而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牵制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应该是规划方案关注的重点。
人工智能功在致远。目前,我国的腾讯、腾讯、阿里巴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比国外人工智能铺开的领域,我们的优势还只是集中在细分领域,比如无人驾驶、物流、机器人等实用性和技术性领域。优秀人才依赖于向外高薪挖掘,国内培养人工智能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而相关学科及研究也未能给予人工智能发展以坚实支撑。前期的人才可以从外部加强供给,但如果以后国内还不具备人才造血的能力,就将危及人工智能的长远发展。
人才无疑应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技术、市场、政策对我国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7月的22至23日,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将在杭州举行,是否能就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系统的、可行性方案,我们拭目以待。